贡品“仙进奉”重新出道 带动增城荔枝产业发展

羊城晚报 2020-07-07 15:22

“仙进奉”成为荔枝新贵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 摄

羊城晚报记者周聪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炎炎夏日,荔枝是餐桌上的美味佳品。说到品种繁多的荔枝,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皮薄核小的桂味?是肉丰圆润的糯米糍?还是大名鼎鼎的增城挂绿?

近年来在荔枝之乡增城,一种名为“仙进奉”的荔枝悄然跃升C位,不仅深受老饕们的喜爱,还推动了增城荔枝的产业化发展。

传说朝廷贡品

无声沉寂多年

“仙进奉”,原名胭脂红,又名进奉。在荔枝之乡增城,就有这么一个与它有关的故事。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基岗村一村民邀请邻县任职的表哥品尝胭脂红荔枝。表哥尝后惊奇,特地采摘一筐送到京城进奉上司。没想送到京城后荔枝仍色泽鲜红,肉质可口。上司大悦,问起名称,表哥讨好答道:“这是产自增城的‘进奉’荔枝。”上司当即赏赐了他百两黄金。

一时间,进奉荔枝声名鹊起。不少人仿效栽种,却难得其神韵,被人恼怒暗中烧毁果园。虽然有村民在桂味荔枝树上嫁接移植了两棵进奉荔枝,却也因为避祸不敢声张,自此进奉便销声匿迹了。

进奉的传奇故事真伪难考,但在当代,它进入人们视野,却是因为一段“假冒史”。

上世纪90年代起,荔枝价格逐渐走高,其中,糯米糍更是成为大众追捧的珍品。

糯米糍果肉白嫩,个头大,肉厚核小,味糯甜,汁水足,单果重达22g左右。广东民间就有“趁墟不买荷叶饭,拣食先寻糯米糍”的俗语。

进奉与糯米糍十分相似,都是籽小、肉厚、味甜、壳红。在增城,进奉远不及糯米糍名声在外,当地老百姓常常拿进奉冒充糯米糍到市场上售卖。

经过华丽转身

已然跃升C位

从曾经的朝廷奉品,沦落到冒充其他品种出售,“仙进奉”的成名道路走得并不顺利。

作为一个古老而迟熟的荔枝品种,“仙进奉”由于果树数量不多,难以满足种植研究,对此,增城区仙村镇村民采用高接换种的办法进行种植。

久而久之,“仙进奉”形成了一定口碑,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络绎而来的批发商,仙村镇基岗村村民有了信心,把村里的荔枝树都以高接换种方式改成“仙进奉”品种,自此,沉寂多年的“仙进奉”开始了产业化道路。

2010年对“仙进奉”来说是关键一年。广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组织专家对基岗村“仙进奉”荔枝进行现场勘察,认为该荔枝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一致同意通过品种鉴定。

“仙进奉”的正名对基岗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次年,基岗村成立“仙进奉”荔枝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包装的模式,对“仙进奉”荔枝进行保护和开发。现在,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20多户,推广种植荔枝面积3000多亩。

登陆香港市场

28颗卖300多港币

去年,“仙进奉”成功打开了香港市场(按颗计价)。港商将“仙进奉”视为珍果,两斤约28颗“仙进奉”荔枝,在港售价高达300多港币。

“仙进奉”已成为荔枝界的新贵,不仅畅销于珠三角地区,还远销日本等国。

为了保护“仙进奉”荔枝品牌价值,增城区基岗村还成立了荔枝产业联盟、荔枝协会、仙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头企业)、“仙进奉”荔枝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集中起来,促进了成员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

依托“仙进奉”荔枝产业,增城区规划建设了荔枝小镇,打造了“仙进奉”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深挖荔枝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内涵和岭南特色。

增城区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通过荔枝小镇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合力推动荔枝产业大发展,把“增城荔枝”作为重要潜力板,促使“小荔枝”成就“大产业”。

对话

基岗村主任兼书记陈浩潮:

“仙进奉”成为村民“摇钱树”

羊城晚报:“仙进奉”的“正名”给村民带来了哪些改变?

陈浩潮:“仙进奉”荔枝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全村目前有7000亩“仙进奉”荔枝树,预计三年后,可挂果荔枝树将增加至3万亩,全村900多农户,每户只需要投入60个工时,就可以打理50棵“仙进奉”荔枝树,保守估计每户每年可获得8万元收入。2018年售价曾高达每斤150元,今年网售价也一度达到88元一斤。说明我们的“仙进奉”品种就是好,市场认可我们。

新闻推荐

周一起21号线加开员村至水西短线列车 加开时段为工作日的早高峰

信息时报讯(记者刘俊通讯员陈翠榕)记者昨日从广州地铁获悉,自7月6日起,二十一号线在工作日早高峰时段将加开员村至水西“站站...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