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广州“绿心”之称的海珠湿地将代表中国角逐“迪拜奖”广州这颗“心” 含“金”量十足
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4个伦敦海德公园大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将代表中国角逐世界性最高大奖!日前,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将代表中国角逐2019年度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奖项简称“迪拜奖”,由联合国人居署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政府于1995年设立,是评估人居环境最权威的国际奖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卫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苏俊杰(署名除外)
案例聚焦
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
为南下“客人”提供补给
六月,鲜花盛开的季节。近日,有一位“客人”首次现身广州“绿心”,打破了海珠湿地鸟类新纪录,迅速成为城中热议话题!
这位初次到访的“客人”——白眉鸭,面对陌生的环境,时而东张西望,时而拍打翅膀,摆出各种姿态。
被列为红色名录濒危物种的白眉鸭属小型鸭类。白眉鸭罕见“做客”,打破了海珠湿地鸟类新纪录,全海珠湿地的鸟类种数增至178种!
据介绍,白眉鸭每年春季于3月中旬至4月初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到达东北和西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旬至11月初陆续到达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常密集成群。
我国共有5条候鸟迁徙通道,海珠湿地是其中东部和中部2条迁徙路线的途经会合地,同时还是东北亚2条迁徙通道的途经停歇地。因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保护得力,海珠湿地成为众多候鸟漫长的旅途中的一个安全庇护所和重要补给站。
每年秋冬,海珠湿地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南下越冬的客人,这其中有被称为“红腿娘子”的黑翅长脚鹬,也有活泼可爱的“树林小精灵”北红尾鸲。而在春天,这群自然的使者,又会携一身春的气息南来北往,在大自然中留下它们的倩影。
据介绍,海珠湿地一直秉承“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积极开展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使得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也为大量珍稀鸟类提供重要的觅食停歇地和栖息繁衍地,尤其是湿地内丰富的鱼虾及昆虫等生物资源,成功吸引了大批野生鸟类在此定居或停歇。
据统计,2011年海珠湿地只有70余种鸟类,如今已升至178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广东省级保护鸟类21种。
湿地工作人员介绍,在原有物种数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珍稀物种的不断加入,正是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健康阶段的标志。这恰恰说明了海珠湿地的鸟类生境得到大幅改善,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积极探索“湿地+”功能
争做大湾区“中央公园”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100公顷,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是中国特大城市中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被誉为广州“绿心”,2012年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例“只征不转”生态实施项目,实现一次性征地保护海珠湿地。
经过改造,海珠湿地一期示范区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是海珠湿地核心区和生态湿地示范区。用地面积约70公顷,水域面积占42%,约为28.3公顷,水深平均1.5米,全部为流动的活水。一期示范区以建设“水在脚边流,花在身边开,鸟在树上叫,人在画中行”的示范景区为目的,以保护为原则,以原有绿化景观为基础,打造亲水花溪、空中果林栈道等自然、野趣的精品景点。示范区注重将岭南水乡的本土文化特色融入湿地美景,以恢宏大气的岭南式牌坊和历史悠久的镬耳屋作为湿地的标志性建筑,以果林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风貌,适当引入开发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植物,建设成为独具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原生态湿地景观,打造出海珠湿地保护利用的样板区域。
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随着广州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城市中轴上的重要地标,海珠湿地正打造为集“生态湿地、旅游景观、园林文化、历史名村、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六大功能为一体的“都市果林湿地”,努力成为世界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城市湿地、大都市湿地与人居环境建设协同共生典范。
如今的海珠湿地,正成为广州人吸氧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这里现有果树200多种,鱼类69种,鸟类178种,昆虫种类285种。湿地周边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
近年来,海珠湿地一直致力于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积极探索“湿地+”功能,开创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实施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努力彰显广州“绿心”效应,不断探索城市与湿地互惠共生的发展之路。
除了海珠湿地,湿地周边还拥有代表过去的黄埔古港古村、琶洲塔、古海岸遗址,还有代表现代的广州塔、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等文化旅游资源,是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也让海珠湿地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央公园”。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100公顷(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4个伦敦海德公园),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是中国特大城市中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被誉为广州“绿心”。
这颗“大心脏”
获奖特别多
2012年
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例“只征不转”生态实施项目,实现一次性征地保护海珠湿地
2015年
全国重点建设湿地公园(广东省唯一)
2016年
获评“2016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9年
1月获全国首批“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全国仅3个)
4月获首批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11月上榜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会员单位的国家湿地公园
基层思考
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蔡莹
用“自然方案”解决环境问题
海珠湿地是在权衡巨大商业开发价值和生态保护之后,建立起来的1100公顷湿地公园。建成8年以来,海珠湿地坚持“基于自然解决方案”,通过潮汐水位变化促进水体循环、水质改善,营造动植物生境,提升生物多样性,不仅降低了湿地保护修复成本,而且解决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和污染问题,保留了传统的基塘农业文化遗产,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实现与周边社区的联动发展与共治共享,探索出了一条都市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路。
未来,海珠湿地希望在智慧湿地、科研监测、文化传承、社区和谐等方面探讨新的理念和方式,充分发挥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积极打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窗口,在国际湿地的舞台上,展现中国湿地保护成果,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专家点评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所胡慧建博士
以地理优势提升生态功能
海珠湿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这里位于国际候鸟迁飞路线上,具有成为全球候鸟重要节点的潜力,而目前鸻鹬类的增加,表明这一潜力已初显端倪;再者,这里是广州市“山田城海”生态区位中白云山与南沙之间的重要结合部,既有与白云山相一致的林鸟,也有与南沙相似的水鸟,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
如今,这些地理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这与海珠湿地优秀的管理团队以及社会各界上下齐心的努力密不可分。恢宏的魄力造就了我国城市中央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齐心协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正不断带来生态系统的活力;鸟类多样性正迅速增加,生态功能正快速提升。
海珠湿地正源源不断地给广州带来优质的生态服务,其成功必将为国际人居环境保护与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以及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经典案例。接下来,海珠湿地建设要继续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上,继续下大力气,源源不断地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优质的生态服务。
中心工作室出品
专栏统筹:汤新颖、王晨阳
新闻推荐
广州海珠湿地公园将代表中国角逐“迪拜奖”。图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海珠湿地公园与城市地标广州塔遥相呼应(2月24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