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六一”故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欣
银幸养护院长者彭伯,是位30后的爷爷辈。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彭伯,那时家住老西关。当时社会资源匮乏,直到十一二岁时,彭伯才第一次听说“儿童节”这个节日。
50后陈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广州人。说起“六一”儿童节,陈叔特别兴奋。陈叔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戴红领巾。每逢“六一”,少先队都会举行入队仪式,吸纳新队员。“我们那代人,很多都是在那天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的。”回忆起当时,陈叔还清楚记得第一次敬队礼、唱队歌的情景,“那时觉得比吃上肉还开心。”
今年71岁的莫阿姨,是一位40后,儿时住在海珠区鹭岗村。“六一”当天,莫阿姨和她的伙伴们都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游车河”。当时广州的公交车和公园都会在“六一”当天对儿童免费,每逢那天,莫阿姨都会约上几个同学,一起坐着“火柴盒”在城里穿梭。“当时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会觉得很开心,经常从总站坐到总站,又再坐回来。”
70后和00后们的“六一”儿童节,就开始“现代化”起来。第一家麦当劳开张后,孩子们不但吃到了美食,而且见证了历史。00后孩子们的儿童节在吃的选择上就更为丰富。养护院护理员小吴说,每次儿童节都有学校派送的超级大礼包,满载而归的感觉特别好。
高高飞起的竹蜻蜓、男孩子的斗鸡转陀螺滚铁圈、女孩子的跳皮筋跳房子……老一辈人童年时代的各种玩具,很多都是就地取材和自制的。
据彭伯介绍,上世纪30年代小孩的玩具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比如弹叉、抓麻石、掷瓦片等。而彭伯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是放风筝。说起制作风筝,彭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首先风筝骨架要够轻,其次是形状、材质等都有讲究,其中的灵魂则是"玻璃线"。”在彭伯少年时期,民间流行“斗风筝”(即在风筝线相交时,想办法割断对方风筝的线)。
新闻推荐
通过检查的幼儿园下周二可返园,记者走访发现 幼儿园做足防疫措施准备开园
小天使幼儿园幼儿返园晨检演练。圆图为突发事件演练。信息时报记者冯爱军摄□统筹信息时报记者林茹彬撰文信息时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