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用好名家资源 推动粤剧文化传承出新出彩名家入校园 豆丁变戏骨

广州日报 2020-06-29 03:53

番禺区罗边小学学生在余荫山房表演《岭南英才传绣·跷》。韦大小学的学生在排练粤剧。韦大小学的学生表演剧目《小放牛》粤剧老师为学生做头饰。粤剧老师指导学生训练。

排头兵报告81

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新实践

作为广东音乐之乡,番禺区民间私伙局兴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校园里,一群群孩子跟着名家练功学戏,排练新剧目,讲述着更加动听的传承故事。

据了解,番禺区校园粤剧传承工作特别注重引入名家,善于用好名家资源,每个粤剧传承特色学校都“有专业老师、有培训场地、有器材设备、有经费支持”,传承成果丰硕,一批作品获奖,众多孩子成才成角。为更好推动粤剧传承出新出彩,番禺区接下来将加大对校园粤剧传承的支持力度,邀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非凡及其团队“加盟”,进校园开展培训,创编原创作品,从而夯实传承根基,让更多孩子爱上粤剧,让文化薪火永续。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通讯员谭若锋、周晓婷

数读番禺

粤剧传承

番禺区曲艺家协会登记在册“私伙局”乐社有76个,会员708人,遍布在16个镇(街)、乡村(社区),每个私伙局基本配备音响、锣鼓乐器等器材,每周均定期进行2至3次常规活动(约10人),是活跃在各镇街文艺舞台上的一支生力军。

目前,番禺区有10所区少儿戏曲传承基地学校

共有外聘粤剧曲艺专业辅导老师50多人

在培人数共800多人,累计培训少儿戏曲爱好者超过2000人

组织少儿曲艺人才参加省、市、区级演出110场次,参加比赛共68场次,获奖节目共74项,获省、市两级的奖励28项

案例聚焦

“大梅花”带出一群“小梅花”

粤剧校园传承全面开花

“姐妹们,带上你们的广绣,我们一起去莲花山赶庙会。布里细描花,飞针绣出彩……”这是番禺区南村镇罗边小学原创粤剧作品《岭南英才传绣·跷》,描写了绣娘们到莲花山赶庙会,学习广绣的情景,小演员们以跷功完成圆场、虎跳等动作,以唱词细数了历史悠久的广绣技艺。

为学粤剧特地学粤语

罗边小学虽是一座村小,却有着独特的文化气质。它紧邻具有百年历史的培兰书院以及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

“培贤育雅,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希望学生们都能成长为贤雅君子。”罗边小学校长黄健彬说,戏曲粤剧正是培育校园雅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粤剧传承,成立了培兰粤剧社团,“粤剧给学生们带来很多改变,体现在舞台上的优雅、英气,举手投足间都不同。”

“我们一直想编排一个立足番禺本土、传承岭南文化的粤剧作品。”黄健彬说,2016年学校聘请了梅花奖得主吴非凡老师到学校担任粤剧教学指导。在工作中,吴非凡发现广绣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番禺有很好传承,同时结合番禺莲花山元素,编写了《岭南英才传绣·跷》剧目,然后排练了出来。

给吴非凡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罗边小学粤剧班学生都很能吃苦。“踩跷”被称为“东方芭蕾”,在训练中,学生们一直穿着“跷”,踮着脚尖练功。“在这里,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要两三年才能掌握的技巧,他们半年、一年时间就练成了。”吴非凡认为,文化传承,不舍寸功,“即使孩子们以后不做专业演员,这样的粤剧练习让他们收获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毅的性格。”

刘雪滢是《岭南英才传绣·跷》的主演之一,平时她不怎么爱谈话,脸上不断露出羞怯的神色。但让她表演的时候,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挺直腰板,自信满满地唱剧。这场剧目八个主演里面,有些是非粤语地区学生,他们为了学习粤剧,才特地学习了粤语。

在2019年举行的全国戏剧小梅花比赛中,粤剧剧目《岭南英才传绣·跷》一鸣惊人,摘得“最佳节目奖”和“创编节目一等奖”。“大梅花”吴非凡带出了一群“小梅花”,这也让罗边小学这所村小未来的粤剧传承步伐更加自信。

据了解,罗边小学为了让更多孩子从粤剧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他们还特意排练了一套大课间粤剧特色自编操,“选好苗子重点培养是点,而不是唯一目的。我们要让点带动面,让学校有贤雅文化的育人氛围。”

把粤剧带入班会课

罗边小学,只是一个缩影。粤剧校园传承,在番禺已全面开花。

沙湾镇是广东音乐之乡,镇中心小学校园粤剧文化传承条件得天独厚。2018年,该校被定为广州市第二批戏曲传承基地,学校成立了民乐团和粤剧社团。学校还聘请广东粤剧院二团国家一级演员刘建科等5名专业戏曲教师来指导。

“近年来,学校投入超过50万元在粤剧与民乐传承上,还注重挖掘和培育粤剧新苗,现在从一到六年级招收的学员有26名,每天下午4:30-6:00进行练习。”校内粤剧社团指导老师黎宝婵说,学校一大特色是将粤剧与民乐结合,凸显沙湾特色。小有名气的新潮乐团沙湾青萝乐坊中有4名成员就是从沙湾镇中心小学走出去的。

在石壁街韦大小学,6年级学生梁文希、梁锶洛为到访者表演了《穆桂英》片段。说起学习心得,梁文希表示,粤剧人物的对话、动作很有趣,“父母也支持我学习。”

据了解,韦大小学编写了校本课程《广东音乐》《粤曲小调》等丛书,学校在中年级段开设了粤剧普及班,在三至四年级开设了粤剧唱腔和粤剧身段基本功学习。同时,把粤剧带入班会课,班会课上放映粤剧经典剧目视频,鼓励学生查找粤剧资料,深入了解粤剧发展历史、文化魅力。学校是第一批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学校粤剧作品曾获得全国“蒲公英”金奖、广东音乐大赛金奖、小梅花银奖等上百个奖项。

基层思考

番禺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青:

让群众有更多渠道接触粤剧

繁荣粤剧艺术,需要不断补充接班人。调研发现,目前番禺区各粤剧传承特色学校从事粤剧专业培训的师资不足,且师资水平不均衡。粤剧苗子选拔培育缺乏持续性,“一些孩子在小学练习粤剧,到了中学由于缺乏条件,就中断了。”

接下来,番禺区将结合实际,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开展粤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探索经常性举办粤剧戏曲展演,将粤剧艺术融入市场,让群众有更多渠道接触粤剧表演艺术。

在校园粤剧传承方面,将利用名家带学的方式,开展区内青少年粤剧艺术系统培训工程。支持区内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粤剧艺术校本课程,开展包括粤剧戏剧创作、粤剧艺术表演等校内培训,建立起番禺区粤剧艺术校园传承基地,选拔培养更多优秀粤剧苗子,培育粤剧艺术新生代人才。

基层思考

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校长谢锦棠:

给孩子们坚持下去的平台和掌声

一所学校要做好粤剧传承工作需要几个要素:一个有情怀的校长,一个热爱粤剧的专业老师,还有真正支持的家长、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孩子,再加上政府部门的支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持续热度的传承氛围。

学到东西,就要秀出来。对于校园粤剧传承,要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掌声去鼓舞他们坚持下去。

作为一所扎根岭南文化古镇的小学,沙湾文化是我们粤剧传承的重要资源,我们要探索如何将沙湾文化与粤剧传承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专家点评

广州粤剧院优秀青年粤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非凡:

与文化IP结合是校园传承的突破口

吴非凡表示,粤剧文化的校园传承需要科学的体系,比如,专业的粤剧师资、特色校本文化和校园德育、美育的支撑,“过去粤剧传承多是师傅带徒弟模式,现在需要在教育体系中去传承。”

“要让学生们真正地深入了解粤剧文化,知道什么是粤剧,它从哪里来,文化根基在哪里。不是化了妆、上了舞台,就是传承粤剧文化了。”吴非凡表示,粤剧传承既不能丢掉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融合儿童剧、舞台剧、歌剧等形式,以孩子的表达来呈现,讲述孩子眼中的故事,守护粤剧文化内核,同时在形式上赋予新生命力。只有兼具传统与潮流,才能让粤剧这一瑰宝传得更远、代代传承下去。

说起番禺区校园粤剧文化传承工作,吴非凡认为,番禺区是岭南文化的萌发地,经济活力充足,又是广东音乐之乡,具有很多优势。“番禺区还有众多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IP,比如广绣、鳌鱼舞、鱼灯等等,这些都为粤剧提供了新题材,如何找到粤剧与这些身边的文化IP的结合点,是校园传承的突破口。”

吴非凡表示,番禺区对于粤剧校园传承非常重视,这必然将推动更多资源向学校倾斜,“名师、各种粤剧人才以及各种软硬件支持,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将推动校园粤剧文化传承更好地持续下去,培育更多小红豆,出更多好剧作。”

中心工作室出品

专栏统筹:汤新颖、王晨阳

新闻推荐

万博商务区核心区或年内基本建成

信息时报讯(记者黄骆通讯员番宣)番禺万博商务区传来发展喜讯,预计核心区年内基本建成。据了解,万博商务区是广州市和番禺区的...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