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18条街道外国人管理服务全覆盖

南方日报 2020-05-21 06:05

5月13日,越秀区登峰街邀请居民和外籍人员一起包粽子。受访者供图

“你家有几口人?爸爸、妈妈……”5月20日下午4时,位于同心路的越秀区登峰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一节中文课正在进行。“下课了。”老师标准的中文声刚落下,一个女同学就站起身用粤语向身边的同桌打招呼。

如果仅听声音,很难分辨这个课堂和广州普通学校的课堂有什么区别。走进去才发现,讲课的和听课的都是外籍人员。原来,这是越秀区登峰街为外籍人员设的免费中文堂,老师是来自马里的外籍志愿者东贝尼。

作为广州市的核心区和省市行政服务中心,越秀区是来穗外籍人员最活跃的汇聚地和中转站。疫情期间,7个设有外国人管理服务站(以下简称“外管站”)的街道充分发挥外语志愿者的沟通桥梁作用,对外籍人员实行柔性化服务管理。日前,越秀区要求其余11个街道根据实际建设外管服务站或设置专门窗口,全面落实外籍人员常态化管理服务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冯艳丹

文化交流活动促进融合

5月10日上午,伴着裁判的开球哨音,一场特殊的足球联谊活动在保利中环足球场开始。穿橙色球衣的友谊队是来自越秀区各机关单位的足球队员,而紫色球衣的建设队则是来自建设地区的居民,包括生活和工作在建设街的外籍人员和留学生。

“在球场挥洒汗水的感觉真棒!”居住在建设街、来自刚果(金)的留学生马飞尼在广州读计算机专业,热爱体育运动的他已经很久没有运动了。听说社区有足球联谊活动,他和朋友一起报了名。结束后,大家互相签名赠送足球,并合影留念。

“近期,建设街将与辖内外国人共同开展经贸、文体、志愿服务等多元化交流活动,搭建中外友好沟通桥梁,促进外国人更好融入越秀。”作为外管站站长,建设街党工委副书记罗冬英介绍,下一步将在社区开展为外籍人员安排家庭医生签约、中外厨艺展示、商贸洽谈会等活动,更好搭建地区中外友好交流平台,促进外籍友人更好地融入社区。

越秀区作为广州的窗口,多年来吸引了不少国际人士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为促进外籍人员更好融入社区,切实增强他们在疫情防控时期的认同感,越秀区各街道组织开展了系列融合活动。

作为外籍人士较多的街道,登峰街是最早建立外管站的街道。早在2012年,登峰街家政综合服务中心就设了外国人服务部。如今,周一到周五下午三点到五点半设有免费的中文堂,分为有初级班,中级班,商务汉语班。同时还有粤语口语班。

记者在现场看到,初级班的学生多为外籍儿童。他们有的跟着老师从拼音学起,有的小孩已经能完整的表达。“我已经七岁了,很喜欢这里的老师。”一学员流利地用中文交流。而中级班的老师,正是东贝尼。

以促进外国人社会融入为目标,越秀区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外国人融入服务机制,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探索外国人社会融入项目化。广州市开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总干事王海戈见证了越秀区外管服务的变化。“免费中文堂只是社区层面融入的一项活动。”他介绍,为帮助外籍人员搭建在广州生活的网络,实现社会性的融入,登峰街每个月还要举行民俗体验活动,包括书法、包粽子、体验粤剧等。

“我们平时开展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和基础,疫情期间就发挥了作用。”作为外管站站长,登峰街党工委副书记黄毅认为,主动、长期的融合服务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外籍人员对防控政策的接受度更高,疫情期间的工作更容易推进。

事实上,不只是疫情期间。一直以来,越秀区通过多种形式的文艺体育和社会教育活动,帮助外籍人员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地居民了解世界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如连续多年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二沙岛音乐季”等活动。

外语志愿者担任沟通桥梁

足球场边,一位穿着黑裙的混血美女顶着太阳不停地穿梭。时而中文,时而英文,她正是现场的志愿者翻译。“我们是一种传声筒、话筒,帮忙宣传防控的政策。”回忆起疫情期间的工作,志愿者彭小姐认为自己利用混血的身份,发挥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彭小姐和东贝尼只是众多志愿者的一个缩影。疫情期间,建设街组织起由在职党员、专职社工、爱心街坊等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苏丹姐妹花、索马里商人、大学生等14名成为志愿者都参与了进来。登峰街也依靠外管站,建立了4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东贝尼正是其中一个。

从来广州留学到毕业后做外贸,东贝尼已在广州生活十来年。平时,他就经常组织和参与街道的文化交流活动。疫情期间,生意受到影响,他则利用志愿者的身份走进社区,上门解释防控政策和分配物资。随着疫情防控任务减轻,他还抽出更多时间来中文堂当老师。“是有点困难,但能坚持下来。”他说,把中国政策的翻译给自己的同胞、朋友,告诉他们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是保护社会。

外籍志愿者有的是多年定居广州的外籍商人,有的是外国留学生,还有的是商会会长。相比刚来的外籍人员,他们更为了解广州的风土人情和法律法规。

同时,越秀区还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组建涉外志愿服务队伍,在登峰街、矿泉街等外国人较多的街道开展志愿服务,组建以来已提供5000小时的志愿服务。

“集中健康管理期间,难免有外籍人员对政策不理解。志愿者便耐心解释,帮他们排解压力。”登峰街宝汉地区管委办主任袁伟南透露,志愿者很好地发挥了桥梁作用,当翻译的同时宣讲防控政策。“工作做在平时,关键时刻显作用。”他最后感叹。

以人性化服务促进管理

“Hello,pleasesitdown。”5月11日下午,位于淘金坑28号的华乐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越秀区华乐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劲逐一和来访的外籍企业家打招呼。当天下午,华乐街党工委书记龚靖和李劲在外管站接待了辖内重点税源企业仙婷贸易等公司。企业顾问大旗商服公司和外国人志愿者全程参与,共同做好疫情期间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复工达产。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广东外籍人员将越来越多。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区,越秀区国际化程度高。早在2015年,越秀区成立了广州市首个区级外国人服务管理机构,在散居外国人达到200人以上的7个街道均建立了外管站。建设街、华乐街、登峰街等外国人集中的街道首批建立外管站。

华乐街原外国人管理服务站设在街道办事处2楼社区服务中心前台,疫情期间将淘金坑28号两层临街商铺升级改造而成。现配备驻站工作人员8人,其中街派出所外管民警、辅警、街出租屋管理员、街社卫中心工作人员,另聘翻译2名和志愿者2名。

不仅人员增加了,服务也更多元化。华乐街还引入广东大旗商服科技有限公司为辖内外籍人员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指引,搭建各类平台,丰富外籍人员在穗投资生活,搭建中外交流的桥梁。

疫情期间,建设街也增加了外管站的力量。在原有3名辅警的基础上,外管站人员按照“3+1+X”结构配置。其中,“3”为“3人小组”成员即外事公安干警1名、街道工作人员1名、卫健工作人员1名,“1”为1名翻译,“X”为志愿者。

“外国人服务管理站以前主要在管理,现在重视服务,以服务促管理。近期,主要是为外籍人员提供健康管理和安全保卫等服务,通过人性化服务实现柔性化管理。”建设街党工委书记李嘉斌介绍,建设街一直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1名外事公安干警的英语水平八级,能流畅完成日常外籍人员管理各项工作,外籍辅警日常工作也能用外语交流。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外籍人员常态化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外管服务站桥梁纽带作用,外管站统一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在原有7个外管服务站的基础上,要求其余11条街道根据实际建设外管服务站或设置专门窗口,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外籍人员常态化管理服务工作。

新闻推荐

广州越秀法院去年受理涉民生案件4432件,增幅达11.19%,收结案数量均居全市基层法院前列 加强涉民生审判 让司法裁判更“接地气”

李昇毅法官在旅游巡回法庭主持庭审(资料图片)文/图董柳甘岸伟梁艳华春节前的广州,微冷。在广州越秀法院215法庭里,却...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