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院士港在黄埔启动水稻最新技术研发,挑战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 “都市锦田”将试验什么
早在2018年,黄埔区就对大吉沙及白兔沙岛实施了土地综合升级整治,两座江心岛成功升级为“都市锦田”,亩产1500公斤的双季稻,有了落子黄埔的沃野。图为大吉沙岛。李剑锋摄
5月7日,造访湖南的广州团队成员,从袁隆平院士手中接过了第三代杂交稻的种子。随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大力支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黄埔长洲岛共同打造隆平院士港,开展包括第三代杂交稻新品种选育等当前水稻最新技术的研发。
前一天,袁隆平院士在评估过黄埔试验田的种植情况后表示,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天灾,第三代杂交水稻种植基地项目实现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是没问题的。“早造运用的是第二代杂交水稻的种子,亩产约700公斤。晚造用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亩产量会更高,达800公斤。”
最早在今年7月,早造水稻收割后,成果即可初见分晓。院士指引、科技助力,造就了第一产业的智慧转型,集中体现为稻谷亩产量的大幅提升。在广州“都市锦田”里的新试验,将对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粮食安全有何助力?智慧转型的农业产业布局又有怎样的用意?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新型稻种产量约为广东平均水稻亩产2倍
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多难实现?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广东稻谷亩产385公斤;2019年,广东稻谷亩产389公斤。与往年数据纵向对比,第三代杂交水稻承载的收获使命,将是以往广东地区平均水稻亩产量的2倍(单季稻)。
此前,广州并未实现过双季稻亩产量超1500公斤的突破。这与广州乃至珠三角的地理条件有关。由于广州地区高温多雨,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杂交水稻容易滋生病虫害。此外,暴雨也会对水稻授粉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使其结穗率下降。
根据广东省农业信息监测体系2019年公布的数据,广东省口粮主要以大米为主,广东稻谷总产量1032万吨,其中广州市稻谷总产量为11万吨,仅占全省产量的约1%。
闻名遐迩的丝苗米是广州特有米种。它的口感柔和,易于消化,属于“上乘米”。但丝苗米米粒较小,约为普通米大小的一半,因此其亩产量远低于普通水稻。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一位长期种植丝苗米的农户介绍:“亩产600多斤普通米的田地,最多只能产出400斤丝苗米。”
目前,广东地区培育出优质的杂交丝苗米品种,如龙门大米的新品种“龙门馫丝1号”,其产量可达400—450公斤/亩(单季)。尽管如此,距离“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也有一定距离。
与水稻产量偏低相对的,则是广州地区对大米需求的高涨。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广州市全市消费粮食842万吨(原粮计,下同)。本地自产粮食27万吨,自产仅占比3.2%。市面消费中大米和面粉消费比例约8:2。
不止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对稻谷的需求量同样存在较大缺口。2019年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稻谷产量仅247万吨,折算成大米产量仅有185万吨(按75%出米率折算),但大米需求量却高达775万吨,缺口达到590万吨,超总需求量七成以上,口粮缺口巨大。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口粮缺口的填补主要以外省调运及进口为主。对此,广州市发改委(粮食局)、广州市粮食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均在不同场合有过表示,广州市的粮源结构以周边省份、东南亚地区、部分省内产区来源为主。
近年来,广州也在不断拓展优质粮源,比如与齐齐哈尔市对口合作,从东北采购大米。根据《广州市粮食流通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市粮食供给规模达2300万吨,年均增长4.7%左右。
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经历多种现实因素的羁绊。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际,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
这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不少人开始意识到粮食供给安全的重要性。供应规模和增幅有所预期的前提下,一旦进口萎缩,只能从内部挖潜。在黄埔区种植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将为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探索保障路径。
产业升级农业转型插上最新科技翅膀
去年12月,黄埔区领导带队赴海南省拜访袁隆平院士,获得袁隆平同意授权,引进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专家团队,利用黄埔长洲岛及相邻的白兔沙岛、大吉沙岛等地块,共同打造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田建设。
4月,一场精彩别致的“直播”在这里火热上演。在隆平公园项目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田,满载希望的种子“搭乘”无人机,为80亩田野撒下无限生机。
本次直播采用了无人机撒播和直播机直播、条播的方式,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此举节省了大量劳力,缓解劳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同时具有生育期缩短、产量高等优势,对实现水稻生产的轻型化、专业化、规模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双季稻亩产达1500公斤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早已告别了刀耕火种式的传统农业。这将是一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契机。
科技的力量自然不会缺席。黄埔区是整个广州科技创新的高地。尤其在生物产业领域,黄埔区形成了分类细致、布局多元、研究深入的产业体系。
“区领导听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有基因测序的需求时,就曾提到,黄埔区成建制地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的科研团队。”黄埔文化集团有关负责人提到:“谢晓亮也是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他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了较高成就。”
据该负责人介绍,袁隆平院士团队目前仍在探索,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培育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比如水稻能否与玉米结合,让植株长得更粗壮,稻谷更饱满?”他谈到,如果亩产1500公斤的双季稻在广州种植成功,有望进一步探索、引进其他类型的杂交水稻。
放眼广州,城镇化的态势已是遍地开花。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谭砚文坦言:“我们的耕地资源很稀缺、劳动力成本在上涨。好在,我们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在与日俱增。”
在谭砚文看来,抛却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发展,让科技在第一产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既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以往水稻种植的成本过高,天花板太低了。只能通过科技进步提升亩产水平。”
在大吉沙岛,水稻已有30年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果树等经济作物。据该岛居民介绍,这正是因为水稻投入成本高、经济收益低。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引进,使该岛重现风吹稻浪的景致。这也是政府、投资方经过“投入—产出”评估后的结果。
区域谋变新型水稻入驻形成“都市锦田”
寸土寸金的广州市,为何特地开辟一方土地,用于农业耕种?除了出于粮食安全的考量外,借助新型杂交水稻进驻的契机,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也是动因之一。
种植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大吉沙岛是广州东部、临近珠江入海口的一颗绿色明珠,因四面环水,这里唯一的出岛方式就是渡船,岛上居民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随着隆平公园、水稻试验田等项目的落户建设,这片都市人眼中的世外桃源,即将迎来华丽蝶变。
隆平公园总规划面积约6662亩,打造集农业、科研、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目前,园内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田已完成160亩早稻种植工作,而大吉沙全岛优质水稻种植工作也将在5月底全部完成,预计6月底可形成千亩以上连片的水田景观。
“在广州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隆平公园给人们提供了与自然,特别是与农业生态环境紧密接触的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人们既可以领略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他指出,这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人们了解农业是立国之本,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黄埔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早在2018年,黄埔区就对大吉沙及白兔沙岛实施了土地综合升级整治,并在次年完成了集体农用地承包约1790亩,将租赁土地移交施工,新增水田1340亩。
“针对区里土地撂荒闲置的问题,我们把散落农户和村集体的土地集中流转起来,统一谋划,再引进外部高端资源打造隆平公园。这样一来,打破了岛上居民以往自行耕种受天气等影响,没有保障或单纯靠出租农地获取收入较低的局面。”黄埔文化集团负责人介绍。
两座江心岛成功升级为“都市锦田”,为进一步提升岛内耕地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打造旅游休闲胜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基于城市改造的基础,亩产1500公斤的双季稻,才有了落子黄埔的沃野。
“以前村民自耕自足,忙碌了一年后不仅辛苦收入还低,现在引进了这个项目,村民的年收入增加了,还给了就业的机会,建好后可能还会带动旅游业发展。”黄埔区下沙社区董事长张矅三说。
农业如今正在成为黄埔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项目和重要抓手。下一步,在成功种植第三代杂交水稻之余,隆平公园所在的地块还将挖掘黄埔军校、长洲岛等具有黄埔特色的文化元素,串联黄埔乡村文化脉络,提升黄埔区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
走读
“米袋子”稳稳的
广州储备粮油规模均处历史高位
清晨,一艘艘满载着小麦的运粮船陆续停靠位于南沙的广州岭南穗粮谷物公司(下称“岭南穗粮”)粮食专用码头,等待船上的粮食通过品质检测后,转移至不远处的小麦储存仓库中。这里是华南地区综合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粮食储备加工中心,拥有超过40万吨的粮食储备总仓容。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牵动着每一位市民的心。今年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广州粮油销售市场一度存在个别零售店部分粮油品种暂时缺货现象,但粮油市场总体仍是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为保障粮食安全,守护好百姓的“米袋子”,广州实时监测和研判市场粮油价格和供应量的变动情况,动员国有龙头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积极组织货源,加大大米、面制品、食用油等品类投放,确保市场粮油量足价稳。
当前,广州市、区两级的储备粮、油规模分别达到151万吨、1.31万吨,均处于历史高位。
“广州粮仓”:岭南穗粮大米日生产400吨
打开岭南穗粮的标准低温库,一阵稻米香气扑鼻而来,来自柬埔寨、泰国等地的大米整齐堆放在此。为了保证大米储藏不变质,整个仓库始终维持在15摄氏度。岭南穗粮总经理林乾介绍,与市民们在超市中购买的成品米不同,存放在此的大米仍是“原料米”。
“我们的粮食原料主要来源为自有优质原粮基地以及国内湖南、江西、山东、江苏等产区,部分从泰国、柬埔寨及法加美澳等国家采购。采购前,我们会进行取样检验,同步索取第三方检验合格报告、到货抽样检验等检验程序后,直接入低温原料库冷藏锁鲜保存。”林乾说,粮食质检合格后,会通过地磅称量入库,入库后根据粮库进行堆叠存放或者散装存放。
在粮堆中,粮食保管员设置了温度检测、气体浓度检测等设备,通过检测及时了解粮食存放情况,确保粮食的储藏安全。粮食原料的加工使用,则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安排出库,出库前还要再做一次“体检”(质量检测),确保下一轮的用料安全。
以大米为例,原料米出库后,则会进入“再加工”的流程。“原料大米进入生产线后,要先后接受碾米、筛米、抛光、色选、二次抛光、分级等工序,才能作为成品米进行包装、销售。”林乾介绍道,岭南穗粮的大米生产线所具备的从稻谷到精米加工能够实现日生产400吨。
目前,岭南穗粮不仅建有4.3万吨标准低温库和2万吨准低温仓库,满足不同原料的储存需求,广州市区还建有1万多吨成品的准低温配送仓,能够每天源源不断地向广州市各大商超、机团单位、街市门店配送供应。
如何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控、做到随机应变?林乾说道,一方面集团与广州市发改委保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集团旗下的8字连锁店及下游经销商、零售商也会将市场的变动及时向公司反映。
保价稳供:守护三大民生重点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才能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制定了全市“米袋子”保供稳市方案,启动粮油市场供应点日报制度,实时监测和研判市场粮油价格和供应量的变动情况。同时,广州也向全市涉粮企业发出保供稳市倡议,动员国有龙头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积极组织货源,加大大米、面制品、食用油等品类投放,确保市场粮油量足价稳。
以广州粮食集团为例,目前,集团日均向广州市供应的各类粮油米面产品近千吨。依托强大的加工能力和物流配送能力,可及时将原料转化为成品粮油,送往粮食集团市区配送仓库和8字连锁店,平均每7天就周转一次配送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保障产品新鲜质优。
疫情期间,广州粮食集团提前复工复产,坚持产品不涨价不断档,满足市民需求。“在春节前,我们已经组织采购了大米、小麦原料,库存基本保持满仓,当前个别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并没有对集团造成影响。我们现在也正积极拓宽粮食采购渠道,加大粮食采购力度,确保库存持续高位,保障广州粮油市场供应充足。”林乾表示。
在以广州粮食集团为代表的涉粮企业努力下,一季度,广州粮食价格平稳、供应充足。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一季度广州粮食价格中,早籼稻谷(2690元/吨)、早籼米(3640元/吨)、白小麦(2540元/吨)等价格均没有变化,维持在年初水平;丰两优稻谷(2800元/吨)、丰两优米(4220元/吨)、越南白米(3740元/吨)、济南17小麦(2630元/吨)等品种价格涨幅也仅在1%左右。
不仅是“米袋子”,从“菜篮子”到“肉盘子”,广州正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确保货源充足、价格稳定。
蔬菜方面,通过安排干部驻点工作,广州与江南果菜市场共同组成工作专班,统筹衔接应急调配,协调组织货车运力,3月份江南蔬果批发市场蔬菜日均交易8367吨,累计同比增长4.8%。
肉类方面,广州已安排约2100万元财政资金引导约70万头生猪供应广州,生猪屠宰量从1月28日的2532头/日提高至目前的超过1万头/日,组织投放政府储备猪肉4600吨,并于4月3日至5月2日再次以低于市场平均价10%的优惠价格在82家平价超市对普通新鲜猪肉实施稳价惠民精准调控,推动猪肉价格从1月28日的97.56元/公斤逐步回调至4月26日的74元/公斤,价格降幅达24%。
此外,广州向低收入居民价格发放临时补贴约6524万元,惠及约36.2万人次。
新闻推荐
大力排查整治污染源 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 为百姓守好一方碧水蓝天
街领导带队察看排污口的整治情况采取截污应急措施排查小区生活污水直排源头本报讯(记者钟迪扉通讯员钟榕灯文/摄)实现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