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好匠人”陈志君:四十余载 传承龙头雕刻技艺
好人简介:
在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手工艺人陈志君从15岁就开始随父学艺雕刻龙头,到今天已有40多年。在日积月累的打磨下,他的雕刻技艺炉火纯青,在当地享有极高的赞誉——“雕刻龙头找陈师傅”,他的手艺,仙村镇无人不知。如今作为龙头雕刻技艺项目的区级非遗产传承人,陈志君继续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坚持不懈地传承传统文化。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李丹通讯员 李滨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好人说“雕一个有生命力的龙头,就要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来打造!”
随父学手艺用心观看苦练技艺
陈志君的父亲陈海清曾是增城仙村当地乃至行内都有名的木匠,大至家具,小至各式民间木材工艺品,他都凭一双巧手制造。陈志君回忆,他从15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做木工,常常在父亲身旁观看,学习雕刻手艺。
有一天,父亲在家里搬出一块木头,让陈志君四兄弟留意观看。“我看着父亲每天对着一块木头不停地劈砍、打磨,后来木头上逐渐有了轮廓,这才发现父亲是在雕刻龙头。”陈志君被父亲精湛的手艺深深打动,此后便一边细心观察,一边学习领悟,下决心要继承这门祖传的雕刻手艺。
陈志君说,年轻学艺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收心”,需要摒弃少年的浮躁和杂念,在观看中用心记忆,建立印象。而他这一“看”就是好几年,直到22岁才开始动手雕刻第一个龙头。
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各村社重新流行扒龙舟。村集体要定制龙舟,找师傅雕刻龙头。由于陈氏家族木工手艺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不少人慕名前来聘请陈志君的父亲雕刻龙头。陈志君跟随着父亲辗转不同的村社,承接雕刻各式各样的龙头。在不断地历练中,他逐渐拥有出色的雕刻手艺。
坚守传统手艺 与老龙头再重逢
随着龙舟活动的发展,龙船厂开始出现。从造船到雕刻龙头,船厂包揽了所有环节。民间雕刻龙头匠人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着精湛雕刻技艺的陈志君一时无用武之地,但他仍然选择坚守。
“从龙嘴、龙须至龙鳞,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有时失手,错了就再难补救。”陈志君介绍,完成一个龙头前后需要半个月时间。雕刻龙头使用的都是锋利的刀具,这么多年来,他受过的伤不计其数。虽然这位匠人的双手布满了雕刻造成的伤痕,但他仍然认为“雕刻龙头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如今,陈志君是为数不多、仍然掌握雕刻龙头技艺的传承人。
2015年,仙村当地的青年龙舟队定制了新龙舟,成员希望能够按照传统的老龙头模样雕刻新龙头。他们通过向村中老人打听,得知村里就隐藏着一位雕刻高人,于是找到陈志君,请其再次出山。
“20多年前,我跟随父亲雕刻第一个龙头,随着龙舟的更新换代,这个龙头"退役"后一直被放在村中的祠堂。当年轻人捧着这个破旧的老龙头找我修复时,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这足足隔了一代人啊!”陈志君感慨。从清理、修补、细雕到打磨上漆,修复旧龙头花了近一周时间。眼看父亲当年雕刻的老龙头经亲手翻修成功,他欣慰地表示,“有了传承的感觉,龙头也像再获新生了。”
精神文化渗入雕刻要让龙头活起来
看似小小的龙头,雕刻起来却十分讲究。陈志君介绍,手工龙头雕刻的制作技艺分为选料、开料、粗雕、精雕、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雕刻龙头并不是所有的木材都适用,还需要挑选一块完整的香樟木原木才适合雕刻。在整个雕刻环节,十分考验木匠手眼心法的协调配合,需要拿捏好力度。陈志君说,制作龙头的工艺相当复杂,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这只是工艺上的挑战,想要让“龙头”真正活起来,更考验手艺人对龙舟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把握。陈志君自小随父学习时,就被教导要了解龙头所蕴含的龙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雕出工艺卓绝、神形兼备的龙头。
每当一个村子的人来约做龙头时,陈志君都会询问对方村中的历史民俗典故。依据不同的民俗,他将每个地方的风俗特点融入龙头创作中,因此每个龙头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龙头都被他当作艺术品来打造。“看着村民对我为他们村量身定做的龙头都非常满意,我也就高兴了。”陈志君说。
如今已是龙头雕刻技艺项目区级非遗传承人的陈志君,继续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坚持不懈地铭刻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传统和智慧。看到年轻人对龙舟所展现出来的热情,陈志君大加赞赏。他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自发组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的传承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在他的心目中,家族手艺承载的也是家族的精神,“这门手艺由父亲传给我,我希望可以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闻推荐
医护人员把好医院大门“关口”本报讯(记者李妍通讯员黄禄盛)近期,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好转和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