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他凭手艺博得街坊邻居盛赞 走街串巷 磨剪子镪菜刀

新快报 2020-01-20 09:52

开栏语

磨刀、补鞋、裁衣……

有多少手艺已经消失,有多少手艺正在消失。

在广州这个大城市,有哪些手艺人还在为生活而奔波,同时服务了街坊。

他们的手艺并不显眼,甚至可谓之“小”,但一技傍身,只要肯做并且坚持做下去,就能成就大人生。

我们将记录这些小人物的点点滴滴,呈现给读者。欢迎推荐和自荐各种手艺人,除了见诸报端,还可以集合在一起,成立一支手艺人服务队,走进社区,造福社群。

一个外乡人,在广州走街串巷二十多年,今年67岁,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从事着普通人看不上眼的工作,他却甘之如饴。他说,自己的工作自由,想下班就下班,中午必定回家午休,收入不比普通白领差,不愁没生意,可以养家,也可以帮助他人。他活得有滋有味。

他叫周维俊,是在广州已经少见的磨刀匠。“磨刀喽!”每一天,他用一声声吆喝为广州的包容写下注脚,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化。

磨刀收入不输白领

这天下午,新快报记者要采访磨刀匠周师傅,约好下午2时在广州地铁燕塘站A出口见面,见到他时,只见他靠着垃圾桶睡着了。记者唤醒他,和他一起穿过人行天桥,到了金燕花苑小区大门外。

“磨刀喽!”周师傅抽着烟,不时吆喝一句。不时会有人过来围观、问几句,周师傅不算太热情。他说,问答几句就知道谁是真心磨刀的,谁只是好奇地问一下价格。

等了半个多小时,没有一个顾客。周师傅说,生意分时间段,上午10时至12时、下午4时至6时是旺时,顾客买完菜、上楼把刀拿下来磨。掌握了规律,周师傅一般上午9时出来,赶上午的热点。中午回家睡个午觉,下午4时30分再出来。

“今天上午磨了7把刀,赚了80多元。”周师傅告诉新快报记者,这算少的,一般上午会赚100多元,下午200多元,算起来月收入也有7000元至9000元,抵得上普通白领。

“磨刀也"埋堆",顾客看到有人磨刀,自己会来帮衬。”周师傅说,他熟悉市内多个小区的磨刀情况,于是在广州各个区转,番禺、从化、南沙都去过。

磨出利刃磨出耐性

等了1个小时,终于有顾客来光顾。一名师奶捧着一个泡沬箱来找周师傅,里面装着3把刀。

照例是要讨价还价。师奶先开口:“便宜点啦!我磨3把刀。”周师傳则淡定地回答:“这个小区我常来,都这个价——菜刀磨一把10元,剪刀5元。”

成交。“这把是厚钢板做的,好刀!”周师傅一边说,一边转动起砂轮,顿时火花四溅。周师傅说这几把刀都没开刃,肯定不锋利。

两人闲聊之间,又有几个街坊跑进小区回家拿刀去了。周师傅一口气磨了4把刀,每把收费10元,费时两三分钟。周师傅说,当天的生意不算好,前几天在燕塘小区,一天下来磨了50把刀,挣了460元。

“现在很少看到磨刀师傅了。”街坊黄大姐告诉新快报记者。对此,周师傅表示认可。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区、大型楼盘没有现在这么多,他每天靠走街串巷拉生意,现在一般在大型楼盘前一坐,生意就会自然来。周师傅总结出经验:做磨刀生意一定要定点等,不能急于求成到处乱跑。

城中同行越来越少

周师傅是安徽淮北人,今年67岁。他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会计,1995年来广州,磨刀20多年,在市内的杨箕村、达道路、京溪等地都住过。周师傅的父亲也是磨刀师傅,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来广州磨刀。9年前父亲去世了,他把父亲送回了安徽老家,又回到广州继续磨刀。

“去年,(市内)还有5个老乡做磨刀,今年就剩我了,他们年纪都比我大。现在年轻人都不做这个,这活要承受日晒雨淋……”周师傅说,现在的白领喜欢吃外卖,在家做饭少了,磨刀生意也比不上从前,但还是有需求。新买回来的刀如果不开刃,只有一点刀锋,用一会儿就不利了,都需要磨了才能开刃。“有一次,有一个街坊拿了十多把刀来。他是因为找不到磨刀师傅,旧刀不锋利又买新刀,逐渐积下了这么多刀”。后来,这个街坊终于找到周师傅,十多把刀开刃花了100元,这个街坊很满意。

小小生意讲究不少

很快,小区住户的刀磨完了,周师傅走入一条商业街,继续吆喝:“磨刀喽!”

一间发廓的老板要磨刀,但这位顾客有特殊要求:刀只让磨一面。周师傅毫不在意,只见他先用砂轮磨刀,再用盐水磨平它。他说:“盐水对钢有粘作用。”但此刀太硬,周师傅只好动用了“神器”——钢铲刀,用铲的方式削铁,令刀刃锋利起来。看来,磨刀也是技术活,工具和功夫都要具备。

这时,有两个顾客说回去拿刀,周师傅就一边闭目养神一边等,或许他是真的累了。的确,周师傅的装备不轻:砂轮1个、粗和细磨刀石各1块、钢铲刀1把。新快报记者试着扛了扛,有二三十斤重。一位近70岁的老人,扛着这个担子走街串巷,不容易。

便民服务小区欢迎

这时,城管人员注意到周师傅,叫他不要当街摆摊。周师傅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干活。这在当天,已经是周师傅第二次被城管人员赶了。城管人员彬彬有礼,周师傅也配合。

周师傅告诉新快报记者,他经常受邀到各个小区提供便民服务。物业公司每次给他三四百元或六七百元不等的费用,让他给业主免费磨刀。周师傅有个小本子,记着“业务”:海珠区光大花园请他去了三次,天河区某楼盘请他去了两次,天河区林和东小区三次。周师傅每个月会这样“进小区”三四次,街坊对他的服务很满意,有的会额外给他送红包。周师傅的小本子上记着这些联系单位,随叫随到。

磨刀生涯自得其乐

下午5时45分,周师傅收摊回家了。华灯初上,广州闹市区的大街上人流如梭,有不少归家人。周师傅告诉新快报记者,做磨刀这份工作不用打卡上下班,自由。

周师傅说,他的身体挺好,妻子才50多岁,身体更好。他外出磨刀,妻子在家带大孩子、侍奉婆婆,去年老母亲去世后,他帮妻子在广州找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她每月收入4000多元,我们的收入加起来1万多元,挺满足的”。

1995年,周师傅带着大儿子出来打工,大儿子回家结婚后又把妻子带来广州,在广州生了3个孩子,大的18岁了,两个小的在上学。小儿子上大学,今年毕业。大女儿在江苏常州开水果批发店。小女儿在家养猪,办了一个大型养猪场,今年猪肉价格高,小女儿赚了一大笔——说起儿女,周师傅笑得很开心。他说今年要回乡过春节,和孝顺和儿女团聚。

走到地铁燕塘站,新快报记者和周师傅道别。周师傅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说,有机会再见,然后就消失在人群中。

■统筹:新快报记者张小奋■撰文:新快报记者邓毅富■摄影:新快报记者张小奋■制图:廖木兴

新闻推荐

广州从化“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揭幕 闲置电信大楼蝶变 文化载体双创空间

南方日报讯(记者/宾红霞朱伟良)广州从化“老温泉新活力”再添新平台。1月19日,“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正式揭幕。过去闲置的...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