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 孤岛 博物馆成幼儿园课堂 场景化教学进课堂,让孩子们边玩边学
近年来,广州不少幼儿园开展了体验式学习。在场景化教学中,孩子们边玩边学。
小鸟和小老鼠谁的心跳更快呢?
龙舟这么长,是怎么运到博物馆里的?
孤岛上的灯塔守护者,有人帮他庆祝生日吗?
粤剧演员脸上为什么要化这样的妆?
……
这些儿童视角的问题,都是在广州正推行的“文溪雅荷”幼儿园场景化教学课程中,由参与的幼儿园小朋友们自发提出并寻找答案的。
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学习的场所不再集中于传统的幼儿园班室,而是在博物馆、图书馆、科学中心,在农场、孤岛、动物园,在机场、码头、BRT车站,在牛奶厂、老字号酒楼、农贸超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通讯员李渊浩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伍仞通讯员苏晓丹
自2018年广州市幼儿园实验课程的研发工作启动以来,广州不少幼儿园在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真实场景中开展了体验式学习。1月8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展示交流暨颁奖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活动上还发布了广州市“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地图,包含80个社区场景,遍及广州市11个区,包括人文场景、场馆场景、自然场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共104个幼儿园获奖
场景化教学是指在一定场地、设备、材料等支持下创设综合性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的一种方法。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在对全市11个辖区共1626所幼儿园课程质量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本土文化传承和课程场景化,于2018年启动了“文溪雅荷”广州市幼儿园实验课程的研发工作。
活动对“文溪雅荷杯”社区场景化课程设计评选中的104个获奖幼儿园进行了颁奖。11名代表分别介绍了黄埔古港古村、舢板洲灯塔、石头记矿物园、洛溪大桥、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旧码头仓、城郊农场、广东科学中心“儿童天地”、协和中学、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11个社区场景化课程实施案例。
在这些案例中,老师和家长带着孩子去采访守护舢板洲灯塔的老党员黄爷爷,看到孩子们在各种石头前聚精会神地观察,看到城市娃娃挽起裤脚在稻田里体验插秧……社区场景化课程里,幼儿园、家庭、社区、各类机构联动协同育人,幼儿园教师、家长、各类场馆中的文化专家、技术人员、社区中的老人、村庄的农民等,都齐齐参与到幼儿教育中。
珠江新城猎德幼儿园陈蓓蓓园长介绍,广东省博物馆就在幼儿园附近,在市教研院的指导下,幼儿园与广东省博物馆共同合作开发了以龙舟探秘为线索的体验课程,线下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多次去到省博进行体验式的项目学习,线上通过资源平台,孩子可以与家长了解更多关于省博的资讯和龙舟的故事,还可以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进行划龙舟、绘花龙等体感游戏。
当天的活动除了对幼儿园社区场景化优秀课程进行颁奖,还发布了广州市“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地图,首轮发布包含80个社区场景,包括人文场景、场馆场景、自然场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如越秀区,以广东粤剧院、广九火车站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等本土人文场景为主。天河区作为广州城市的新中心,场景以体育中心、省博物馆、BRT等现代场馆为主。而作为广州“后花园”的从化区,以自然生态场景为主,如从化溪头村。
场景化教学
让孩子主动寻找答案
在优秀课程展示后,华南师范大学的蔡黎曼副教授点评道,“文溪雅荷”幼儿园场景化教学课程不是在幼儿园的传统教育场域进行的活动,而是教育从幼儿园走出来,和社区、家庭结合。她认为,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定会颠覆传统教育范式,传统教育是记忆答案,而文溪雅荷项目是一种儿童自身思考的与情感强烈参与的有效的学习,是孩子们在寻找答案,而不是老师单纯传递,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落地的具体体现。
华南师范大学的李思娴副教授则表示,“文溪雅荷”幼儿园场景化教学中,老师们非常尊重小朋友们的主体性和需要,和小朋友的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广州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过程中实现了“立德树人”。
场景化课程展示:
探访孤岛上的灯塔守护者
广州实验教育集团南沙区实验幼儿园的场景化课程《守望丝路的舢板洲灯塔》是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课程设计之一。
该园园长刘颖丽介绍,课程的起源是在一次家长课堂上,在广船工作的家长提到龙穴岛附近的一个小岛,孩子们很感兴趣:“岛上有什么?灯塔是船的红绿灯吗?”老师通过网上关于舢板洲的新闻视频报道,铺垫了小朋友的前期兴趣,梳理了孩子们关于舢板洲灯塔守护者黄爷爷(黄灿明)的疑问。
到了课程当天,当孩子们登岛看见黄爷爷,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冒出来:“黄爷爷,你(皮肤)为什么这么黑?”“黄爷爷你一个人在岛上,有人陪你过生日吗?你生气了怎么办?”
得知运送物资的运输船半年才来一次时,孩子们提出:“黄爷爷你多久回家一次啊?”“你那里有那么多水,为什么要给你送水啊?”黄爷爷回答说因为送来的是淡水。“淡水?是煮蛋的水吗?”这个时候,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淡盐水让小朋友们尝试,小朋友们喝得直皱眉:“黄爷爷,盐水不好喝,你以后不要喝了。”
当小朋友们知道,黄爷爷每天雷打不动地早上7时升国旗、晚上6时降国旗,又问道:“你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呢”“你每天升国旗不累吗?你升国旗的时候都在想什么?”
临走前,孩子们画下舢板洲的样子,两个小朋友拉着黄爷爷听他讲舢板洲的故事,说回到幼儿园还要讲给小朋友听,还有一个小朋友说,岛上没有汉堡包,要把最喜欢的汉堡包留给黄爷爷。
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又通过校园广播讲舢板洲故事、看舢板洲相关视频、听祖辈讲过去的事、社区慰问关爱身边劳动者的方式,在延伸场景继续学习。第二次登岛前,天气已经变冷,孩子们开始挂念“黄爷爷有没有衣服穿”“菜吃完了吗”,并列出愿望清单,要给黄爷爷买南瓜、土豆、大白菜等补充物资,要请医生给黄爷爷检查身体,还要买蛋糕给黄爷爷过生日。
“通过孩子两次上岛前的清单对比,我们发现,经历了场景体验,孩子们已经和场景、黄爷爷建立起情感链接,不但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黄爷爷的关爱和敬佩,还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去介入场景,对场景发生影响。”
听听戏看看戏说说戏
广州市第一商业职工幼儿园的场景化课程设计,在活动中同样获颁特等奖。该园利用地域资源,把学习活动场景迁移到了临近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让小朋友们领略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
该园老师沈斐斐在展示中介绍,粤剧艺术博物馆包括岭南建筑的自然景观资源,还包括粤剧文化的人文资源。在参观过程中,满洲窗、木雕、粤剧行当、造型等都让小朋友们十分感兴趣。过程中,小朋友还能利用化妆品装扮脸部,感知脸谱角色意义,加深对粤剧的了解、对美的向往。
不久前,记者曾经对该课程进行采访。在博物馆里,小朋友们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展品,闪亮亮的粤剧头饰最吸引他们的目光。有小朋友兴奋地说:“是皇后的皇冠!”
当粤剧演员来到小朋友面前和他们近距离互动,小朋友们的“十万个为什么”马上上线。黄沛尧小朋友更关注粤剧演员的服饰:“为什么你要化妆?”“为什么要穿成这样的呢?”陈隽煜小朋友十分关注粤剧演员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的时候是不是很辛苦的?”粤剧演员、老师们和在广东粤剧院工作的家长义工钟国珍逐一回答,让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小朋友们不仅观看到了粤剧表演,大班的欧欣锜还和妈妈钟国珍一起,即兴表演了一段著名粤剧《红豆相思》。
“我没有听过粤剧,我奶奶听粤剧,我只知道粤剧好高音。”在参观之前,黄沛尧小朋友这样告诉记者。到了参观的尾声,他对行当展品流连忘返,还把老师拉到了角落的花丛旁,悄悄地告诉老师:“这里有粤剧的声音”,原来是花丛里隐藏的喇叭在播放粤曲,显然对粤剧产生了兴趣。
沈斐斐介绍,场景化教学还向幼儿园、家庭延伸,如在幼儿园课室布置了满洲窗、粤剧服饰装饰,又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做了粤剧脸谱亲子作品,设计并开展亲子社区活动,将教育成效推广延伸,“通过课程孩子们初步感受到戏曲中的人生百态,粤剧演员们的匠人精神给予孩子真的启迪、善德熏陶和美的享受。场景化教程也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优势互补。”
新闻推荐
2019年受商业项目开发建设放缓影响,据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统计,广州公寓市场供应创近7年新低,为16710套85万㎡,同比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