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扎根田野间 种菜种出新天地

南方日报 2020-01-08 06:09

李卫鹏(右一)与搭档唐友生在田间交流种植心得。南方日报记者罗斌豪摄

身材瘦弱,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如果不是这几年来在农场的辛勤劳作,很难将眼前的年轻人和农场主挂上钩。作为神农田园创办人之一的李卫鹏说,“务农只不过是顺应了专业的需求。”李卫鹏本科在广西大学学习园艺学,毕业后又到华南农业大学进修蔬菜学硕士。

但李卫鹏走上有机农业之路源于社会责任与一腔热血。“相传神农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是他教会了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在李卫鹏心中,“神农田园”寄托了他和伙伴们的愿景:农民能够富足,农业能够带来健康。

“种了40年的菜,没听说过不用农药、化肥”

2013年,社会上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使科班出身的李卫鹏少不了被亲朋好友咨询和“训斥”。“你们这些学农的,看看现在的农业做成什么样子了?”

久而久之,即将毕业的李卫鹏有了一个想法,“打造一个有机农业"伊甸园",种没有农药和化肥的农产品”。这一想法得到了同为农业专业的朋友邓小刚和唐友生的赞同,三人从亲友处筹措了300万元,在从化的城康村承租70亩土地,并且取名为“神农田园”。

国际上对于有机农产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普遍都强调不使用化学农药,“简单来说就是农业生产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这样的高配团队去一线做安全农产品,想必是信心满满。但不料被当地农民泼了几盆冷水。大家不相信几个大学生真是来做农业的,更不相信他们能发得起工资。有经验的农民并不愿意来农场做工,甚至都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他们。

“我们几个人只得自食其力,早上扛着锄头去田里干活,晚上便走街串巷,到村里人员聚集的地方去讲解我们的理念、去招工。”语言不通时,他们便只能用手比划。

找工人难,找个老场长更难。当地有个人称牛哥的老人种菜非常厉害,李卫鹏便去登门拜访。牛哥一听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直摇头,“我种了40年的菜了,还没听说过不用农药、化肥能种出蔬菜。跟你们去,万一种不出菜把我名声毁了怎么办,不去!”

为了确保农产品的有机标准种植,三名创始人只得自己下地耕作,把大学学习的有机种植技术全部实践开来。这才让村民逐渐对他们有了信任。李卫鹏笑言,“除了公司的日常运营以外,我们还需要经常下田查看蔬菜,水管坏了、线路坏了也是自己修理。除此之外,团队成员的必备技能之一是会开拖拉机,现在大家都会开,我算是基本合格。”

神农田园目前吸引了附近十多位村民前来务工,在家门口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一边做生意,一边做公益

“我们采取的运营办法其实是源自西方的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消费者家庭需要什么,我们就围绕需求生产什么,针对会员定向运营田园。”五年来,神农田园针对珠三角地区400个会员家庭提供80多种农产品,每年可实现盈利400万元。

创业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少有人涉及的农业更是如此。2014年的洪灾,是农场经历的第一次挑战。鸭子被洪水冲走,瓜果菜叶被冲得到处都是。

正当李卫鹏一筹莫展之际,会员们慷慨解囊,无偿支持,捐赠了30万元用于基地重建。“他们将钱汇总后统一打给了公司账户,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是哪些人捐款。”李卫鹏认为,正是他们团队坚持做安心蔬菜,赢得了会员认可。

团队中但凡与会员交流时,都会主动传播一种绿色消费理念,即安全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注重对土壤和周围环境的保护,若要提供一个家庭全食谱的农产品,需要半亩地以上。“也就是说"神农田园"用半亩土地为一个会员提供农产品所需,一个会员就要在理念和行动上去保护半亩土地的生态平衡。”李卫鹏说。“一边做生意,一边做公益。”

创园伊始,创业团队就坚持标准化生产,并在3位创始人的共同努力下,编写完成《神农田园安全农业标准体系》。为了取信于消费者,他们还主动将产品送到农业农村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做全方面检测,48项指标全部合格,未检测出任何农药残留。“生产日志每天发布,同行可以看,客户也可以看,这是一种默契的信赖关系。”李卫鹏说。

此外,会员还自发选举产生了一个9人组成的理事会,形似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代表会员监督团队的生产过程。李卫鹏坚定地说,要将产品品质做好,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麻痹心理,“否则对不起他们的信任”。为了种出高品质的豇豆,李卫鹏曾连续种了5批,结果都失败了,而且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我们在第6次种植时成功了,后来种植经验在微信公众号上分享后,阅读量很高,许多会员都被打动了。”

让年轻人回归乡村

李卫鹏对有机农业的执着追求,更是希望能够呼唤更多年轻人回归乡村。他身体力行地证明,现代农业更是生态农业。

神农田园希望建立一个小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以此降低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此前,红火蚁侵占了菜地,危害了不少蔬菜,费力招到的工人都被红火蚁吓跑了。当地农民建议使用农药,李卫鹏并没有采纳,而是用生石灰水和喷火枪等绿色方式。

“我们意识到,如今市场不缺各类有机农产品,稀缺的是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实践经验,我们恰恰拥有后者。”更让李卫鹏欣喜的是,国家近年来提出“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让年轻人回归乡村”的号召,让农业科班出身的他们意识到,应当用好五年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农业专业人才并让他们愿意留在土地上。

于是,李卫鹏带领团队总结五年来的实践经验,并申请多项专利。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与多家大学、研究院开展合作,以神农田园为基地,开设科班生培训实践班。“农村青年一定要用起来,职业化才能提高收入,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品质。”

在这样的模式下,神农田园有了两套培训路线:其一是吸纳从化当地乃至外地农村青年开展3—5年农业培训,学习的内容便是标准化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完成培训后将其派驻到各个农场中,实现技术外派;其二便是吸纳农业技术员与农业专业科班生入驻果园培训,完成培训后将作为管理区域的技术合伙人,在必要时下沉到农场解决技术难题、指导科学耕种。

通过专业培训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收入也得到很大提高,“驻扎基层农场的签约农民,每月都至少能得到5000元的工资,从而彻底改变传统务农"不入流"的观点,专业农业人才能得到更高薪酬待遇。”

南方日报记者柳时强

统筹朱伟良

新闻推荐

垃圾分类投放亭全面推广

垃圾投放亭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广州市8369个居住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后,分类垃圾投放点的建设和维护...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