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描绘非遗人生 记区文化馆副馆长、非遗工作者彭小荣

增城日报 2020-01-06 11:17

彭小荣了解舞渔灯项目

画家,在许多人眼里,总是带着神秘的色彩,他们往往有着奇怪的癖好和脾气,甚至会有点难以接近。然而,增城区有一个不一样的画家,他叫彭小荣,现供职于区文化馆任副馆长,是美术学硕士,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他用墨韵丹青在他的人生画卷上留下了非遗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图/本报记者黄丽萍 通讯员李伊苗 王奕欢

初入非遗路 幸做守护人

作为画家,彭小荣是纯粹的,简单的,但作为增城非遗人这一身份,却让他多了一份责任。

谈及非遗,彭小荣笑着说:“非遗这项工作实属不易,目前在我国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能做,会做的人少之甚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受到更多关注,更多重视,却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新兴潮流的盛行,许多扎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往往被人们忽视和淡忘。彭小荣告诉记者,非遗工作是一个长时间、繁琐的、需要耐心与热情的事业,从最开始的普查,到完成一个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最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反复普查已经是日常,无功而返更是司空见惯。

而让彭小荣感到最头疼的,还是在历史资料的查证上。非遗项目的申报有两个硬条件,一是该项目传承历史必须有一百年以上,二是该项目必须有六代以上的传承人。其中,如何证明第一点最是麻烦。由于现今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没有留下类似视频、文献和照片等有力的书面证据,只能通过口述或遗留下来的制作工具等来证明历史。资料的缺乏,以及在交流上的语言不通畅,让彭小荣尝尽了酸甜苦辣。

彭小荣坦言,他起初并没有信心接手非遗工作,更多的是因为组织工作安排。但是当他真正地开始这份工作后,便爱上了非遗。

自彭小荣接手增城非遗工作后,4年中,增城成功申报的非遗项目从9个增加到27个。“非遗大多出生于民间,也扎根于民间,随着时间流逝,许多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我最怕的是它们会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慢慢消失灭绝。”彭小荣说。

路漫漫远兮 势破竹远行

文化是魂,文化是根,增城作为千年古城,魂与根都埋得很深。在非遗路上,彭小荣未曾停下自己的脚步。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彭小荣利用非遗+文创模式,与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的几位老师进行合作,开启了增城非遗的文创工作,并将舞渔灯作为第一个“创新”。

彭小荣认为,随着我国对文化的愈发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非遗也必将是增城的一个爆发点,会为增城带来实质的效益。

为了迎接这个爆发点,彭小荣也在着手做出一些改变。非遗工作站便是他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在彭小荣看来,一个独立的、专业的非遗工作站是做好当地非遗保护与传承必不可少的条件。

非遗工作站的建立,解决了一大难题,还有第二件大事,便是非遗产业化、文创化,这是非遗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为非遗文化赋予经济价值,产生经济效益,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彭小荣作为推动者之一,也在积极地尝试,希望能从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增城的非遗道路,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具备实用性,让这些非遗特有的艺术语言,留下其经久不衰的历史,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

新闻推荐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省技术评估组向新塘镇颁发考核鉴定意见书区爱卫办积极推动新塘镇、永宁街创建国家卫生镇,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区相关职能部...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