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超九成父母有育儿焦虑 孩子心理和情绪问题最受关注

新快报 2019-11-19 10:35

■廖木兴/图

孩子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之一,使父母感到充实且幸福;但其成长教育,也给父母带来了一定的焦虑。11月15日,艾瑞咨询发布《2019成长焦虑白皮书》(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表现平均打77分,多数认为自己比较严格,对孩子心理及情绪管理焦虑度最高,其次才是学习及教育。

家长过度焦虑可能会将缓解情绪传染给孩子,那家长如何缓解焦虑?新快报记者采访校长、学者等,为家长支招。

■新快报记者陈思陶

数据解读

超九成父母有育儿焦虑,孩子成绩排在第二位

孩子是当之无愧的“焦虑制造者”,报告指出,91.5%的父母对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不太焦虑或完全不焦虑的父母占比分别为6.9%和1.6%。

但与传统想法有差别的是,父母最焦虑的问题不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心理及情绪管理问题,占比达92.6%;其次才是学习及教育方面的问题,占比达92.2%;第三是独立能力及生活习惯,占比达到90.8%。这种变化反映出,绝大多数父母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这是教育的一种进步。

报告指出,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关注的问题不同。如在幼儿园前,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独立能力及生活习惯;升入幼儿园,则关注兴趣及技能培养;在小学阶段,学习及教育是重点;在初中阶段,由于青春期等因素,心理及情绪管理问题更受到关注;而在高中阶段,对孩子独立能力及生活习惯的关注度再次提升。

专家建议

学习及教育上避免“上下够不着”

钊妈的孩子正上六年级,她告诉记者:“我焦虑的是他明明可以学习成绩更好;错过了学习习惯培养期,纠正就比较困难,现在语数外都报了学习班,但效果也不好。”

对此,聚师教育课程顾问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努力学习且考试拿手;二是对学习漠不关心,不介意考试成绩差;第三种则是该家长遇到的情况,努力学习后分数仍不理想。第三种状态“上下够不着”,是家长和孩子都比较辛苦的情况,孩子还可能变得不安、讨厌学习、自我责难。

广州越秀区省一级小学班主任林老师强调,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考试失利而责骂他们。有学生曾表示“没考好家长会骂我,所以我特别害怕考试”,如果孩子产生考试恐惧心理,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难提升了。她建议家长和孩子表达清楚,一次考试分数不代表实力,不懂的地方学习清楚即可,并始终给予孩子支持。

心理及情绪管理是终身课题,家长可尽早科学引导

对于家长初中阶段重点关注的心理、情绪管理问题,香港浸会大学特别教授陈美龄分析,孩子此时容易出现“父母很烦人”“周围人不理解我”“这个社会不公平”等心理,将自身心理变化的原因归结到他人或环境上,加之自我意识的提升,会出现对他人言行过度敏感或自我厌恶等情绪。

但父母对待孩子的一大误区是,认为“孩子进入叛逆期,是自然现象,别理他就行”,将孩子当做不能碰的“炸弹”。陈美龄指出,父母这样的“消极”做法可能让有的孩子更加感到被孤立而痛苦。

陈美龄建议,父母应积极、反复和孩子沟通青春期、荷尔蒙变化及情绪波动的关系,让孩子接受自己情绪的变化不是家人、朋友和社会的问题,而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从而使孩子面对情绪波动,能够接受自己,并进行自我管控。

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身份认同,可通过“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的目标是什么”三个大问题展开,具体可和孩子交流个体的姓名、性别;家族的祖先、生活城市;自己的喜好、优势、目标等情况,使孩子认同自己、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心理、情绪管理象征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关于身体、情感、自我独立,不仅是青春期的波动,也是贯穿一生的课题。”陈美龄建议,由于孩子的青春期到来越来越早,可在约9岁时进行荷尔蒙机制与心理、情绪教育;而身份认同教育在国际上通常在早教育儿期已展开,家长可尽早进行。

家长应理性多元看待成长,缓解自身焦虑

来自初一的家长吴妈表示,孩子的发展情况自己是接受的,但忍不住焦虑和教育的大环境有关;优秀之外还有更优秀,不进则退。

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陈钱林表示,家长内心很容易焦虑和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过于强调竞争有关,但家长一旦焦虑就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观念和教育行为,其中通常夹杂了不少主观性和盲目性,往往造成孩子难以承受、家长也身心疲惫的情况。但家长也要看到孩子成长中的事物发展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家长要学会做学校所做不到的事情,重新看待好与坏、得与失、多与少、主与次等问题,从而更加理性看待孩子成长,并缓解自身的焦虑问题。

新闻推荐

羊晚小记者和广电小记者友好互访聆听大记者讲故事 化身小主播播新闻

广电小记者参观羊城晚报全媒体指挥中心羊晚小记者学习播报新闻的技巧11月8日是记者节,小记者们也忙着过节——11月8日...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