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12年免费教育”10年,免学费超10亿元 增城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从小学至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免费喝牛奶、放学后有托管、早晚有校车接送、随迁子女可积分入学……这些都是近几年来增城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增城教育从“入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从“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从“义务教育普及”向“优质教育” 迈进。
越来越多名校“落户”,免去家长奔波之苦
近年来,增城越发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据统计,2015年~2018年增城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分别为37.77亿元、34.62亿元、43.36亿元、52.87亿元,连续4年在广州市排名前列。
“增城教育资源丰富,发展潜力非常大。”增城区的学生家长陈慧敏对此感受颇深:“随着大批优质教育资源流入增城,我们家长不用到广州奔波为孩子找名校,省了不少麻烦。”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名校到增城办学,例如黄冈中学,还有广大附中、广外、华中师大都在增城设立了实验学校等,给增城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建设等方面注入新动能。
郑中钧中学名校长韦霞说:“近年来,增城中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硬件配置、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首先在校园环境方面,郑中均中学越来越有书院的味道了。”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郑中钧中学投入了600多万元进行旧校区功能微改造工程,新增设透明玻璃式智慧图书馆和两间创客实验室。目前,新校区改扩建工程方面投资了1.3亿元,新校区建成之后将增招到36个班级,预计明年完工投入使用。其次,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智慧课堂的建设,学校率先实现平板教学全覆盖,进入课堂改革3.0时代。
据悉,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增城于2016年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和卫生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总投资达1.69亿元,建设项目151项,目前已完工148项,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同时,增城实施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3所,总投资21.7亿元,总建筑面积354509平方米,新增学位20560个。截至目前,13个新改扩建中小学校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同时,增城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和特色课程建设,创建了一批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19年高考纯文理本科上线率56.85%,同比上年提升了3.22%,高分优先投档线上线率10.49%。目前增城中学、新塘中学、增城一中等3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郑中钧中学、高级中学、荔城中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示范性高中学位占比超过七成。
全面实施12年免费教育,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在完善教育发展软硬环境的同时,增城不断创新出台实施了系列教育惠民政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2010年实施的“两个率先”,即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从小学至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以及在广州市率先实施撤并学校学生交通费补贴政策和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12年免费教育受惠学生约85.65万人次,免学费约7.78亿元;全区享受交通费补助学生共47854人次,交通费补助支出共5783万元;营养改善计划受惠学生17.7万人次,投入费用约为9335万元。另外,据增城区教育局统计,增城区实施12年免费教育以来,截至去年共减免学费超过10亿元。
增城区学生家长钟燕芬是此政策的受惠者:“增城实行12年免费教育,每年减免上千元的学杂费,减轻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尤其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有效避免了因困难未能升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增城区不断推出学前教育、扶困助学等方面的惠民措施,并逐年提高在增城区域内公、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增城户籍学前三年,3~6周岁适龄儿童的保育教育费,补助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300元,提高到2019年每人每年400元,2020年每人每年500元,2021年起每人每年600元。另外,《广州市增城区学前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免费教育实施办法》于2018年底开始实施,2019年春季学期,对符合免费教育的学前儿童30人发放补贴,免费资金共10.55万元。扶困助学方面,扶困资金也在逐年提升,2018年各级各类扶困助学资助人数及金额达到8100人,716.59万元。
探索集团化办学,满足多元教学需求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基本均衡"远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要破解父母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关键。而当下的教育,早已经不再是一所学校关起门教好书这么简单。从静态闭合到开放接纳,教育这扇门要不断向外打开,不断吸收容纳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多元教育需求正是增城近年来促进教育发展的大举措之一。”增城教育局副局长钟雪颜说。
2017年,增城实验小学与朱村街山田小学合作办学,这意味着增城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增城实验小学充分发挥区实验小学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势和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共同发展愿景,制订发展规划、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师资流动、共享优质课程等机制,输出优秀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共享,提高山田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从2017年开始,增城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引进外地优质资源参与办学,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多形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公办名校—新办学校”“核心学校—新办学校”等办学模式,进一步扩充基础教育优质学位资源。
一方面,增城加大力度引进区外优质名校(包括省内外名校)通过委托管理、对口帮扶等模式,参与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的办学和管理,以优质名校的品牌效应、先进办学理念以及成功的管理经验,快速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今年增城通过加大对本土优质学校、品牌学校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本土优质名校,鼓励本土名校参与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管理,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
今年8月,增城首批区属教育集团成立,将本辖区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通过捆绑发展、委托管理和对口帮扶等模式助推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其中包括增城中学教育集团、荔城二小教育集团、荔江小学教育集团、开发区小学教育集团以及新康小学教育集团。5个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科学有效地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据悉,今后增城还将根据辖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期分批成立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将让新学校一开始就有好资源、高起点。同时,继续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延伸,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推进全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再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新闻推荐
南汉二陵博物馆藏有增城墨依山商代墓葬中挖掘出的两件牙璋 有其独特标尺意义古有六瑞 今犹弄璋
底图为墨依山遗址遗迹分布航拍图,红色标记处即为M66、M70两处墓葬。授课老师朱海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南汉二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