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府馆建馆后社会捐赠藏品首次集中展出它们是一些人的感情寄托也是一座城的城市记忆

广州日报 2019-11-12 04:04

孙中山身穿海陆军大元帅服像——区勇铭捐赠清代海珠炮台蓪草水彩画——王恒捐赠胡汉民手书“海珠桥”横幅——刘恩华捐赠宋庆龄赠予区塏烘的孙中山大衣——区勇铭捐赠

花城文艺风景线

博物馆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一个城市博物馆的兴盛,既取决于政府层面的支持,专业队伍的运作,也必须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协力。11月11日起至2020年2月29日,“德厚流光——馆藏捐赠文物选展”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以下称“帅府馆”)展出。这是帅府馆建馆开放18年来,社会捐赠藏品的首次集中展出。展览共展出文物140件(套),不少国家珍贵文物首次公开亮相。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提供

一张老照片

解决了历史难题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中,精品极多。当中一件1918年孙中山、宋庆龄与大元帅府要员合影,展现了一个世纪以前,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见证着孙中山在广州第一次建立政权开府办公的重要历史。1917年,段祺瑞背弃《临时约法》,孙中山南下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主持护法运动。大元帅府选址士敏土厂,一是为了安全问题,当时广州的河北一带军阀林立,掌握河南一带军事地盘的李福林主动表示愿听命于孙中山。同时,珠江上又有跟随其南下护法的舰队驻泊。二是为了交通便利,士敏土厂临江而建,与城内只有一河之隔,门楼前便是石涌口码头(今大元帅府码头)。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有两次都设府于此处,可见其重要性。

1918年3月孙中山、宋庆龄与刘纪文等帅府要员在帅府后花园合影。照片中的人物皆是近代民主革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由于时间久远,人物姓名与合影时间众说纷纭。刘纪文后人捐赠的这张原版照片,有刘纪文亲笔手书各员姓名,澄清了以往流传中的人物混淆和时间错误,是这段历史难得的文物凭证,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帅府名人古应芬哲嗣古滂先生捐赠的古应芬大本营普通出入证,反映出这位当年“财爷”的工作日常。

在孙中山的早期广东籍同志中,古应芬虽然职位不算最高,但所起作用十分独特。他在各界都有深广人脉,是孙中山、胡汉民倚重的干将。如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前,古应芬奔走各地,联络、说服滇、桂、粤等军将领服从孙中山,为这些军队筹集饷械,为后来将陈炯明逐出广州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元帅府重建后,他是孙中山参赞军务和在后方理财筹饷的得力人物。1931年蒋介石扣留胡汉民后,他成为促成西南反蒋局面形成的关键人物。

帅府名人陈铭枢后人陈小涟女士捐赠的《十九路军淞沪殉国并历年死难将士公墓纪念碑文》拓片及《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文》拓片是广州城市历史的宝贵资料。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奋起迎敌,震撼世人,也赢得了国际进步舆论的广泛赞扬。陈铭枢于1933年1月撰写下这两篇文章,由李济深、刘纪文所书写,歌颂了十九路军的丰功伟绩。同年,华侨捐资建成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这两处碑原本立于该陵园,但原碑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这两件珍贵的碑文拓片。

一件老横幅重现珠江第一桥的往事

1933年建成的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连接市区珠江两岸的跨江大桥。建成之际,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胡汉民亲自为之题名。广州市政府将“海珠桥”三字镶刻在桥上,以纪其盛。胡汉民的手书原件则交由时任广州市市长刘纪文保存。刘纪文逝世后,这件“海珠桥”横幅由刘纪文二女儿刘恩华珍藏。2012年,刘恩华女士目睹海珠桥历经80年沧桑,依旧雄伟地横跨在珠江上,发挥着沟通珠江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深有感慨,于是将父亲保留下来的这件珍贵文物赠予祖国。这件胡汉民“海珠桥”横幅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民国广州松岗模范住宅区平面图”则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宝贵记录。20世纪初,广九铁路开通之前,广州东山一带大多还是荒郊野外。1911年广九铁路开通后,东山才渐渐热闹了起来。一战之后,大量华侨返回家乡,看中了东山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公共设施和文化氛围,开始在此投资购地,开发房产。1929年5月,官方决定在松岗开建模范住宅区。住宅样式由工务局所聘请的专业建筑师设计,务求“分之则个个皆美,合之则互相调和”。不过三四年时间,约有二十多位军政要员在这里修建起洋楼,计有孙科、古应芬、林云陔、刘纪文等人。由于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这些洋楼大多线条简练,装饰简洁,外墙用红砖砌筑,楼上筑阳台或前廊,柚木门窗,主楼前设小庭院。室内精心装修,明亮宽敞,地板铺水泥花阶砖。后因该地种植了上百株梅花,1932年5月,松岗住宅区更名为梅花村,沿用至今。

还有一些捐赠物则是早年广州民间风俗的产物。比如一件清代“银麒麟送子项链”。麒麟送子,是中国的祈子风俗。中国民间常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有民间谚语: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还有银“百家保锁”项链,这是祈愿儿女平安的又一生活气息浓厚的物件。在中国传统民间风俗中,孩子戴的长命锁又叫百家保锁,以百家的名义为幼儿打造的长命锁,隐含借众人之力帮助孩子祛病除灾,永葆平安的寓意。

一份老物件

见证朴素情感的传承

展览中有孙中山追随者区塏烘后人无偿捐赠给本馆的一封信。区塏烘为广州人,在追随中山先生期间,他的职责是服侍和照料中山先生的生活。由于区塏烘忠厚、诚实,深得孙中山宋庆龄的信任,孙中山在大元帅戎装像上亲签“孙文”二字赠予区塏烘,以示亲厚。孙中山逝世后,区塏烘继续追随宋庆龄。上海的冬天比广州寒冷,宋庆龄将孙中山穿过的一件黑色大衣送给区塏烘御寒。1949年后,区塏烘在穗工作和生活,与宋庆龄女士依旧保持书信往来。这封信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宋庆龄得知区塏烘的长子正好在灾区,迅速复函区塏烘进行慰问。区塏烘逝世后,其后人将大衣及相关信件赠予帅府馆。“由于相处多年,我父(区塏烘)与孙中山先生及夫人感情深厚。他们间的信件及赠给的物品,都渗透了对我父及家人的关爱。如夫人送的大褛,虽经我妹缝补多处,父亲仍是爱穿。他说穿上身,就似见到了先生”,后人区勇铭表示,“将它保存在帅府,让世人都更了解先生及夫人的伟大人品,真好!”捐赠者潘剑明也表示:“大元帅府旧址是孙中山先生在广东三次建立政权的地方,也是我三伯公潘文治,六伯公潘文绚,爷爷潘文谱在孙中山大元帅领导下的护法海军战斗过的地方,有着深远的影响。捐赠文物为了丰富纪念馆馆藏,让文物说话,希望更多人与我们海军家族后人一样捐赠文物,使更多人认识这一段民主革命历史,热爱我们的大广州。”

据馆方负责人介绍,自1998年筹建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140多位热心人士先后无私地把多年珍藏捐赠给纪念馆。他们秉承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化私为公,将收藏分享于全社会,拳拳爱国之心、大公无私的精神,令人感佩。

新闻推荐

海珠“平安使者”护航广交会 参与维护秩序等工作

新快报讯记者朱清海报道在第126届广交会期间,广州市海珠区通过琶洲街和江海街平安促进会共发动了60名“广州街坊...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