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韧:我曾是记者,现在从事院士服务工作

广东科技报 2019-11-08 13:50

吴韧在统筹老科学家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吴韧正在进行直播连线。本报记者胡漫雨

吴韧1984年生,曾就职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网易新闻、触电新闻等媒体机构,资深媒体人,主创的栏目以及策划的新闻报道多次获得省、市新闻奖及网易传媒年度原创大奖。现就职于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与交流中心(广州院士活动中心),主要从事院士联络、宣传与服务工作,搭建院士与科创企业之间的桥梁。

“院士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命运。他们不忘初心的个人奋斗历程,组成了共和国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史。这给予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勇气与信念,鼓舞大家齐心协力实现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中国梦!”2019年9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科协组织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之“创新引领”广东演讲比赛在广州举行。来自广州市科协的吴韧以从事院士服务工作的真实心得体会带来的《院士的初心》荣获二等奖。而他也曾是一位在媒体行业工作十余年的记者,在记者节前夕,本报专访了吴韧。他分享了从传统媒体的资深从业人员,到近年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新岗位之间转型的心路历程。

成长经历:从理科学子到“话剧王子”

出生于湖南长沙的吴韧自小便随父母来到广州,他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很迷恋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对能亲临一线报道的战地记者十分敬佩,这为他日后在电视台做现场直播的出镜记者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吴韧的父母均是工科出身的技术人员,他从小被家长按照理工科的学习发展路径来培养。“那个年代家里人会认为有一技傍身最为稳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嘛。”吴韧表示,不仅在高中期间参加物理竞赛,自己高考志愿也是优先填报的自动化与机械类的高校专业。最后,他却被填报的另一个专业志愿选中了——广州大学的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

“最开始走进大学的时候,我其实是有些失望的。”吴韧坦言在专业学习初期他并不太习惯。“因为班里的同学很多都是艺术生,大都张扬个性。而我高中是学物理的理科生,所以性格上相较而言显得斯文但拘谨些。”转折在大一下学期时发生,那时他在学长的影响下接触了话剧。

吴韧笑言,话剧表演使自己彻底“解放了天性”。他在大学校园里参演了校园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大二时,吴韧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发起成立了广州大学话剧团。他主演的小品《人与狗》还代表学校参赛并获奖。

吴韧表示,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上,田秋生与何继东两位老师对他影响最大。“田院长身上有着坚定的理想与情怀,他一直在专业上对我们严格训练,使我们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而何继东老师则会对还在校园的学生说一些现实中的情况和要求,让我们在未出校门时就能了解不少社会的真实状况。”

在同院系的学生中,吴韧的新闻采写等专业课程的成绩要比同班学播音的艺术生同学高,这有赖于他中学的文化课学习底子与习惯基础,更源于他的努力练习。而相较新闻采编专业的学生,吴韧在播音主持班的学习训练与话剧团的演出经历使得口语表达能力更优。

媒体从业:擅长直播的民生栏目出镜记者

2007年,从广州大学毕业的吴韧进入广州电视台工作。在电视台期间,他从一档汽车节目主持人起步,最终在一个民生新闻栏目长年做编导和出镜记者。吴韧说,自己在电视新闻的出镜可追溯到大三暑假时,当时还在电视台实习的他跟随一位记者老师学习外景主持。一次突发的塌方事故现场,记者有事不能连线报道,替补上场的吴韧第一次出镜直播就一条过,搭档的摄像记者夸赞他很适合直播解说报道。这种来自外部的专业肯定对于还未走出校门的吴韧也是一个提醒:自己或许真的很适合这项工作。

另一次使吴韧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发生在大三寒假,那年的除夕他没有回去同家人一起过,而是拍了一个有关春节的节目,就连年夜饭也是旁观着别人家的热闹。这使他想起了何继东老师的教育——做记者往往也会牺牲些东西。2009年,广东选派30名新闻采编人员下基层挂职锻炼,作为广州电视台选派的两位记者编辑之一,他被派到增城派潭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做信访办副主任。“时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同我们30位挂职的记者编辑一一握手,为我们送行。当时觉得是一份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和锻炼。”吴韧表示在派潭挂职的那段时间,使自己观察了解到了更多基层的真实情况。从那时起,他就想着如何改善一些现有的状况、解决一些存在的现实问题。

回到电视台后,吴韧继续做民生类节目《城事话题》,这档广州电视台的老牌新闻栏目以“深入新闻现场,揭示事实真相,坚持舆论监督,始终关注民生”为宗旨,深得广大市民的喜爱。且是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起获得过年度全国三个“中国广电影视大奖”殊荣的栏目之一。而在做现场连线报道出镜记者的那几年里,吴韧的即性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与提升。

“印象最深也是最"惊险"的一次直播连线发生在2015年,当时一个汽车品牌在北京开发布会,我是现场唯一的出镜报道者。活动原本准备妥当,各环节紧紧相扣,时间计算精准。没想到有位邀请到现场启动发布会的嘉宾因交通拥堵而要晚到,于是导播一直在耳麦里让我多"撑"几分钟、再"撑"几分钟……”吴韧至今忆起当时的情形都依然紧张,“我把为这场发布会所做的全部功课都说了,结果嘉宾还没来到现场。于是我就与在场观众互动问答,聊相关话题。”最后,他顺利完成直播报道任务。“但依然有点后怕,因为真的是实时直播报道,不仅自己不能播出出错、现场观众要是讲错话也很难补救。”

2016年,传统媒体下行的大趋势日渐凸显,从业近十年的吴韧也在考虑转型。“个人基本上到了一个"平台期",在原有的体制内和运行系统下再难突破。那时我觉得自己刚30出头还年轻,就想去到另一种组织里做些不一样的尝试。”在家人的反对之下,吴韧最终还是遵照内心的想法,选择入职互联网巨头网易。那时正值互联网资讯直播兴起,各大平台纷纷推出直播业务,得益于自己多年出镜报道的训练与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功底。吴韧在网易工作期间策划了不少优质的原创直播栏目。

服务院士:传递科学精神,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2018年,互联网公司业绩考核与销售绩效的压力使得吴韧没法完全专心于策划创作内容产品。此时,再次寻求转型的他考入了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与交流中心(广州院士活动中心)事业发展部任职。“以前在媒体行业需要向公众传递讯息,做民生节目也往往只是发现问题,现在可以对接更多科创资源、服务院士专家,某种程度上可以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吴韧以钟世镇、陈星旦、周福霖三位院士的故事为基础的演讲《院士的初心》最终获得“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之“创新引领”广东演讲比赛二等奖。

“抽签环节抽到了1号出场,最终的表现如果满分100分给自己打85分。”吴韧说,“当听到"创新引领"演讲大赛,我就认为院士本身都是创新的代表与引领者,均是各领域的开拓者,很切合主题。而且这几位都是我日常接触到的真实的科学大师,他们深切的爱国之情、对学术不断专研与精进的精神,甚至生活方面的从简与质朴都值得被更多人了解与学习。”

吴韧告诉记者,演讲备赛时间只有一个多星期,确定下主要内容后,他也找专业演说人士给予过指导意见,并最终选择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三位院士的事迹场景化地生动呈现。尽管他自己认为赛场上的表现还有遗憾和疏漏细节,不能打满分。但记者在演讲比赛现场发现,作为首个登台选手的他娓娓道来、层层递进,台下评委和观众们的感情也随着他演讲的深入而达到高潮,并对投身科研的院士们心生敬意。

吴韧介绍,在广州院士活动中心的工作主要就是服务好广州的院士,而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50余位广州院士中约有半数他都直接对接与服务过。在专业上,他发挥电视节目制作的从业经验,主导策划并持续拍摄多位院士的自述视频作为珍贵影像资料保存国家档案馆。而他在日常联络与对接中,则又发挥民生记者经历培养出的卓越沟通能力,尽力满足各位院士及其团队的需求,协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助力院士科研上新的技术成果对接业界科创资源,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人人参与 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 石滩镇对16家村级工业园企业进行污染源查控

本报讯(记者姚玉函杜兰梅)11月4日,石滩镇河长办联合环保所、安监办、水利所、城管中队等职能部门对16间村级工业园企业(场所)...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