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服务群众 建设幸福社区 记荔城街开园社区党委书记郭雪瑛
郭雪瑛(左二)认真倾听社区群众诉求。
有人说:“干得多,错得多”。但开园社区党委书记郭雪瑛并不这么认为。她说:“多干事才是党员干部的本分。既然选择了社区工作,就要主动作为,踏实干事,为社区多做贡献。”
从事基层工作25年,郭雪瑛始终站在服务群众的一线岗位,扎实苦干,创新社区工作思路,热心充当群众的“贴心人”,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广大社区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郭雪瑛的带领下,开园社区2014年至2018年连续5年获得荔城街社区绩效考核一等奖,还荣获了“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广州市幸福社区”“广州市增城区先进基层团组织”“增城区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社区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党群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社区更加和谐。
文、图/记者李妍
以理服人,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自2013年进入社区以来,郭雪瑛为了尽快熟悉社区状况,经常走家串户,了解群众实际困难与需求,尽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走访困难群众过程中,她了解到社区群众李大姐因其丈夫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变成“植物人”后,不仅一边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一边照顾两个在读小学的孩子,同时还背负着30多万元的治疗费压力,全家的重担全都落在了李大姐一个人的肩膀上。为此,郭雪瑛把她作为社区重点帮扶对象之一,定期和社区干部、志愿者一起上门探访,和她聊聊心事,力所能及地解决她的需求,如送上各种生活必需品、帮助李大姐就业、申请孩子助学金等。
对于来访群众需要调解家庭矛盾、婚姻矛盾、老人赡养等问题,郭雪瑛总是请事主双方坐下来,亲自倒茶,想办法让事主平复情绪,主动打开话题。她总是发挥自己出色的协调能力和口才,以理服人,分析问题根源和给出解决的建议。一些重要事项,让事主双方达成共识后,以签协议书的形式保障事主各自的权益,让调解协商成为社区群众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
创新基层治理,打造幸福和谐社区
2014年,郭雪瑛带领开园社区干部摸索“社会动员、协同治理”的社会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整合“社区群众+居委会+社工”联动模式、社区民主议事厅、开放空间技术、社区文体队伍等资源,从“社会细胞”——社区群众入手,通过打造公众空间、塑造公众人物、建立公众组织、强化公众服务、推进公众议事、开展公众活动、设立公众节日、塑造公众形象的八个“公众”任务,进一步促进了邻里之间建设良好的互动关系,使社区生人变熟人、熟人变朋友、朋友变亲人,让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真正在社区治理工作中发挥能动作用,既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治理的受益者。
在去年,郭雪瑛按照“整合资源,共驻共建”的思路,再次创新治理模式,把社区党组织党建与社区治理相结合,通过成立党组织共建架构、共同学习上党课、共同开展党员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不同党组织“1+1>2” 的作用,形成党建工作新合力,探索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新方法。
严格要求自己,做党员群众的“领路人”
多年来,郭雪瑛一直坚持带领社区干部,完善社区党务党建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的有章可循,始终坚持做到事事讲民主,事事有人管,努力做到群众“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社区”,确保社区平稳、和谐。去年全年组织开展走访群众和企业商户240多次,走访商户500多家,走访党员群众3000多人次;做好工作日记、工作台帐基本资料,及时为群众处理有关卫生环境、文化教育、法律调解等问题。此外,郭雪瑛还积极开展党员活动,每年开展节日慰问、教育专题学习等60多场,紧密了党员和社区的关系,给党员群众带去了社区的关怀关爱。
“做好社区党务工作对于推进城市管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社区党务工作第一责任人,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亲自谋划、把关、督导,抓好党员教育,自觉履行党建工作职责。”郭雪瑛说。
新闻推荐
专家教授和在穗高校台湾学生为市民义诊。本报讯(记者黄丽萍)11月3日,“2019年健康进乡村——在穗高校台湾学生义诊活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