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城园林绿化建设奉献力量 记区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所工程师王海华

增城日报 2019-10-29 11:00

王海华。

身材壮实,脸上时常挂着亲切的笑容,这是记者对王海华的第一印象。在林业和园林战线工作的十年间,王海华认真地完成自己负责的每一项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带领同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赢得同行和领导的高度赞赏。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王海华先后获得“2017年优秀科普工作者”“2018年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成为增城林业和园林界的“标杆”。

文、图/记者 李家威

从小喜爱植物立志成为园林工作者

王海华在农村长大,绿意盎然的林地、五彩缤纷的花田伴随着他的童年。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最喜欢站在蓬松的泥土上,闻着扑面而来的淡淡花香,聆听鸟儿清脆的叫声,感觉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优美的乡村环境熏陶下,王海华从小对花卉、小草等植物很感兴趣,立志要成为一位园林绿化从业者。

在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王海华回到增城,投身于林业和园林事业。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虚心地从基层工作做起。一开始王海华是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员,负责苗圃管理、科研技术推广、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经常需要走村下社,深入偏远的乡村或山林,一天走近十公里的路对王海华而言是家常便饭。不仅如此,在山林中时常会被蚊虫叮咬,“一天下来腿经常麻麻的,一个个"大包"在胳膊和大腿上清晰可见。”王海华向记者坦露一线技术员的艰辛。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王海华却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更好地了解植被的种类和特性,与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每次调研后,王海华都会认真地写技术总结,他所写的学术论文曾数次登上省级期刊,向外界展现了增城林业人的实力。正是平日里注重学术积累、积极深入基层,王海华完成了从一位普通的技术员到一位研究所工程师的华丽蜕变。

参与挂绿湖的绿化建设

让王海华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挂绿湖区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当时由于增城行政中心迁址挂绿湖,挂绿湖区成为增城又一重要地标,因此该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十分重要,上上下下对此都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王海华回忆道,当时自己跟工地上近千名园林工人一样,每天起早贪黑,扛着锄头行走在泥地中,将一棵棵树苗或花苗仔细地埋在泥土中,再往上面浇水;就这样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工作确实枯燥乏味,而且经常要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虽然工作艰苦,但看到身边的同事同样是挥汗如雨,感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王海华告诉记者。

如今挂绿湖已是绿树浓荫、繁花似锦,成为市民节假日出游的好去处、摄影发烧友们的“打卡点”。王海华也经常和家人来这里游玩,“踏在自己曾经洒下汗水的土地上,看到自己当初栽种的树苗如今已绿树成荫,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王海华高兴地说道。

与同事齐心协力完成主题花坛布置

由于今年恰逢国庆70周年,城区的迎国庆园林绿化工程任务繁重,他负责的增城广场和区行政中心广场的4个立体花坛的建设工作量巨大,工期短,要求高。但王海华并未被困难所吓倒,他精心组织,合理运筹,使工程顺利推进。为激发大家的积极性,王海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加班到深夜。王海华告诉记者,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同样要注重花坛布置中的各个细节,如植物搭配、灯饰等,力求植被色彩搭配均匀,并确保灯饰能正常运作,才能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国庆期间,立体花坛成为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市民拍照留念。看到市民的笑脸,王海华感到很欣慰,“感觉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为自己能够为增城的园林绿化建设贡献力量而感到自豪。”

新闻推荐

深秋冬种时 田间一片繁忙景象

广州金河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绿油油的迟菜心苗。农民们在田间忙着种植迟菜心。迟菜心在阳光的孕育下茁壮成长。广州粤...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