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智慧青工”肖义: 勤学爱钻研 维修工人敢创新
好人简介:
他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样是望闻问切,他医治的不是患者,而是车间的线路设备。他是经验丰富的“大管家”,同样是团队建设,他管理的不是工人,而是一台台智能机器人。他多次变身“蜘蛛侠”,高空作业修复设备。
他是肖义,32岁,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维修组组长。从业9年来,他以工厂为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通讯员 李滨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好人说
人工智能时代,各项技术发展得飞快。只有坚持学习,及时掌握新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技术人才。不愿意学习的人,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
从不气馁
用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
2010年3月,肖义成为黄埔区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一名维修工。初入行时,肖义从最基础、最能锻炼动手能力的配电接灯、插座安装做起。那时,他常常变身“蜘蛛侠”,在高温酷暑天进行高空作业。动手能力强、喜欢忙碌在生产线上,年轻的肖义在工作上得心应手。
入职早期发生的两件小事,让肖义牢记谦虚好学、不骄不躁的重要性。有一次,车间内有一台设备出现故障,公司邀请一名程序员前来检修测试。在一旁观看时,肖义向这位程序员请教了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程序员的一句话让他十分羞愧:“你不是大学生吗?这么简单的技术都不会?”这句话激起了肖义的斗志。“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只是一名维修工,难道我就不能利用自己所学主动为公司创造价值?”在以后的工作中,但凡遇到技术更新问题,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能不能不依靠别人,自己设计系统自己制作”。
转正初期的一次惊险遭遇,则给肖义上了一堂心理课。一次,楼高9米的车间生产线需要安装主电源线。自认本领到家的肖义自告奋勇,申请高空作业。“那时候年轻,实习时干得好,就有点膨胀,觉得自己一定能行。哪知道,爬上去后,出糗了。”肖义说,当他爬至4米高空时突然踩空,幸好当时有安全绳和安全帽保护,这才避免了险情的发生。
发现肖义踩空后,师傅们引导他克服恐惧,看准梯子,走稳每一步。事后,肖义从2米、2.5米、3米的高度一步步练起,直至能轻松应对高空挑战。正是这一次教训,使得肖义养成了稳打稳扎、虚心好学的职业态度。
反复实践 研发自动双台并机
转正后,肖义主要从事生产线设备维护保养以及自动化设备调试保养。车间内,一个细小部件的故障都可能导致生产线停产停工。肖义每天就像医生一样穿梭在生产线上,对机器“望闻问切”,诊断机身是否正常运行。
“望”,即在生产线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观看机器的运转状况。“闻”,即听机器运转声音及探知车间内有无异味。“问”,就是向生产线工人询问机器运转状况。“切”,则是抽丝剥茧找出异常味道的根源并解决隐患。每一天,肖义将“望闻问切”的操作重复多遍。与此同时,他还和同事们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减少故障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肖义所在的车间从未发生过停产事件。
虽然做的是维修岗位,但肖义并不把自己的职责局限在维修工范围内。他常常利用个人所学,主动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为企业创造效益。2014年,他为公司研发设计的自动双台并机,为公司节约了大笔资金。
此前,生产线工人向肖义求助,称新投产的电视机在包装入库过程中极易倾倒,造成生产线卡壳。同时,新型电视机送到商家手中时也收到一些反馈,称电视机包装纸箱破损,影响销售。车间运输设备并没有出故障,为什么频频发生电视机倾倒的情况?仔细观察后,肖义发现,原来是旧式运输带造成的。这种运输带专为传统较厚的电视机运输设计,而新型电视机较薄,在运输带输送时容易晃动。如此一来,就极容易导致电视机倾倒。
为改变这种情况,肖义先后想出了多项解决办法。最终,经过反复探索琢磨,肖义自己开发程序,成功设计出一款能够自动打包两台电视机的双台并机。样板机试用后,包装箱破损、电视机倾倒的情况大幅减少。
据了解,公司曾请打包机厂家报价,但对方给出的价格大大超出公司的预算。设备制作并不复杂,何不自己动手买材料制作?肖义又再担起大任。在他的多番尝试下,整机车间自动双台并机设备研发成功。尽管这些机器外形朴素,但非常实在耐用,每天为公司节省打包带7万多米。一直到现在,这些设备仍在“服役”。
勤于钻研
“主管”30台机器人
在同事们眼中,肖义是一名能钻研、能吃苦、能坚持的优秀青年。该公司设备科主管倪晓匡与肖义合作已有7年,在他看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新技术时代的挑战,是肖义与其他维修人员最大的不同。
2015年,公司新引进了14台6轴机器人设备。机器人能否真正为人所用,需要人工“训练”。“训练”得当,机器人能够解放工人双手,提高生产效率。彼时,公司的技术人员并不懂得操作机器人。作为维修组组长,调试机器人的任务自然落在了肖义身上。设备引进初期,与机器人生产方交接完基本调试工作后,肖义便每天拿着厚厚的操作手册,在车间一遍遍调试,还不厌其烦地请教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设置编程语言、调试实用性、调试机械臂灵活度……经过一周左右的摸索,肖义不仅掌握了机器人语言和语法,还成功将每一台机器人都调试到适应车间需求并能长效自动操作的状态。
目前,作为团队的技术带头人,肖义已成为30台机器人的“主管”。“肖义已经从最初调试14台机器人上升到可以主动开发运用30台机器人,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对肖义勤钻研、肯钻研的精神,倪晓匡称赞不已。
新闻推荐
启动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为“湾区+合作”按下快进键 港澳投资者黄埔区办企业网上就能搞掂
新快报讯记者李应华通讯员范敏玲刘鸯凌报道10月22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暨港澳企业离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