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村莲塘村保护规划日前出炉 珠村揭盖复涌 重现岭南水乡美景

信息时报 2019-10-18 00:54

从高空俯瞰珠村潘氏宗祠,在它周围是林立的高层建筑。 莲塘村风景秀丽,图为时四陈公祠。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奚慧颖 李丹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日前,《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保护规划》《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据了解,有着“中国乞巧第一村”美誉的天河区珠村将围绕“乞巧”这一文化核心,通过设立乞巧文化游线,设置多条文化步道,举办民俗文化学术交流会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等措施,让传统古村落焕发新生机。村内的百余所建筑有望进行活化利用,引入主题旅馆、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等业态。届时,有关部门还将通过工程手段对深涌等历史河涌进行“揭盖复涌”,重现富有岭南水乡气息的河涌格局。

珠村保护范围内建筑

分三类管理控制

无兼容性

数量:374处

要求:保持其历史功能

可兼容公共服务

数量:46处

要求:在满足保护要求且与古村整体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前提下,可适当兼容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

可兼容商业及公共服务

数量:156处

要求:开展文化创意工作室、游客服务站、主题旅馆、特色餐饮等

天河区珠村

百余建筑将开设主题旅馆

说起珠村,不得不提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乞巧第一村。2010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村连续十多年举办广州乞巧文化节,在海内外颇具影响。

此次规划研究范围为村域范围,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广园路以南,与村庄规划编制范围一致,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保护目标主要是以“乞巧”等传统文化习俗为核心,整合与串联重要历史文化片段,协调旧村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关系,激活地区发展,提振广州东部地区文化影响力,为广州世界文化名城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规划提出,要将珠村保护范围内建筑的使用功能兼容性分为无兼容性、可兼容公共服务以及可兼容商业及公共服务三类进行管理控制。珠村水浸社坛、北帝古庙等374处建筑属于“无兼容性”,应保持其历史功能。可田潘公祠、元德陈公祠等46处建筑,在满足保护要求且与古村整体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前提下,可适当兼容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如乞巧博物馆、岭南文化展示馆等。文化大街13号民居在内的156处建筑则有望开展文化创意工作室、主题旅馆、特色餐饮等。

七大水塘建滨水活动空间

在珠村保护规划中,河涌水系也是重要内容。通过工程手段对深涌等历史河涌进行“揭盖复涌”,连通现有河涌,重现富有岭南水乡气息的河涌格局。此外,珠村内现有7大水塘。规划提出,严格控制水塘周边的建筑界面及建筑风格,整治水塘周边环境,营造优质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以文华大街、南门大街等主要街巷为骨架,形成“三横一纵”4条主要文物径,把古村内的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及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传统风貌景观。同时,要保护或恢复文华大街、大塘边街、南门塘街、桥头基直街等主要传统街道的传统麻石铺地,不得使用水泥或沥青覆盖。

拟划定三处核心保护范围

规划划定三处核心保护范围,分别为文华大街及珠村潘氏宗祠周边区域、孖塘及北帝古庙周边、大塘及元德陈公祠周边区域。

同时,将文华大街、南门大街、东华三巷等历史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街巷沿线地区纳入建设控制地带范围,通过街巷空间将三片核心保护范围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风貌控制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高度按现状控制。建设控制地带限制机动车进入,区域内合理进行“抽疏补绿”,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根据规划,珠村传统村落所在范围划定为环境协调区,东至文华大街-深涌-东乔大道,西至深涌,北至广园快速路,南至中山大道。环境协调区新建建筑功能以居住和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居住、旅游配套、公共服务为主。

乞巧文化游重现浪漫民俗

针对目前珠村原住民大多脱离原有生活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组织方式日趋薄弱的问题,规划提议增强本地居民传统宗族观念及历史观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在中小学推广相关教育。

规划提出,设立乞巧文化游线,串联开幕式、摆七娘、拜七娘、七夕游园等活动的空间载体,重现七夕浪漫民俗,让游人了解珠村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同时,建议增加现场广绣表演、鹊桥相亲等活动内容。以“乞巧”等节庆活动为核心,设置多条文化步道,将现状相对分散的历史地段和环境要素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珠村历史文化脉络,结合节庆活动的举办引入旅游活动,通过活化利用促进保护。

黄埔区莲塘村

宋代街巷肌理留存至今

莲塘村位于黄埔区九龙镇西北面约4公里,有700多年历史,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作为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保存有始建于宋代的2条街和11条巷道的肌理,保存有清末传统建筑近20000平方米。街巷格局清晰,呈“梳式”布局;建筑排列整齐、紧凑,“三间两廊、冷巷纵联”组合关系鲜明,“镬耳山墙”等建筑元素极具代表性。当地还有“上灯”习俗,即村里添男丁的家庭在农历正月初四在罗祖书室、鸿佑家塾、时四陈公祠、古榕树、社公等五处地方挂花灯,意为“续香火”。

13条街巷宽度走向不变

规划划定保护范围22.6公顷,莲塘村整体山水格局、古村落传统街巷肌理都被列入保护重点。禁止机动车进入古村落,规划4.5公里绿道将莲塘村各景区串联,形成“山、林、水、田、村” 一体的美丽乡村。其中,核心保护范围9.3公顷,东至友恭书社、北含圆帽山,西、南含风水塘;核心保护范围包括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2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36处。

规划提出,保护安仁里、兴仁里、居仁里、长安里、平安里、中和里、人和里和荣华里等11条巷(其中3处巷楼已遭毁坏,巷名无从考证),以及南向街与塘西街2条街。街巷的宽度、走向不得改变,地面铺装应采用原来材质。

核心保护范围内,应保持传统岭南建筑的形制、体量、色彩和高度,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黄褐色、原木色为点缀色。保留并修缮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构)筑物,拆除严重影响古村整体风貌的建(构)筑物。

结合正月初四“上灯”、清明节祭祖等传统习俗,在罗祖书室、鸿佑家塾、时四陈公祠、古榕树等处开展民俗文化周,以及组织广州陈姓宗亲大会等活动。

新闻推荐

倾听三代人告白新中国

贾献图一家三代和李嘉悦在“告白”现场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周聪人物197岁老红军成为护旗手9月30日,“倾听...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