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基层为民解忧 以实际行动诠释公平正义 记增城区人民法院小楼人民法庭副庭长赵春知

增城日报 2019-10-14 11:04

赵春知。

日夜奔波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苦口婆心劝说闹离婚的夫妻重归于好、埋头伏案写判决书……这些都是增城区人民法院小楼人民法庭副庭长赵春知的日常工作。

翻开赵春知的履历表,从事审判工作14年,有10年的时间都是在基层一线的人民法庭度过的。赵春知用实际行动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理念,为群众排忧解困,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

因工作成绩突出,赵春知多次被评为增城法院“调解之星”“结案之星”等嘉奖。今年以来,他分别被中共增城区委、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三等功,被评为增城区优秀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陈惠瑜 文/摄

从小立志当法官,年均结案超200件

当法官是赵春知从小的梦想。“年少时的我就觉得法官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能够为群众排忧解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赵春知说。

为了实现梦想,他上大学时选择了法学专业。2003年,赵春知进入增城人民法院工作。2007年,他被安排到基层法庭。

都说基层的条件最艰苦,工作最难做,但是赵春知一干就是10年。在工作中,他刻苦学习民事法律法规,认真钻研民事审判业务。为使案件能尽早审结,只要案件一到手,他都提前阅卷,熟悉案情,做到心中有数,最大限度地缩短办案周期。从2007年至今,他共审结案件2000余件,平均年审结案件超200件。

审案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

基层法庭面对的案件大都琐碎,两口子闹离婚、邻里纷争、兄弟分家、子女赡养……这些家长里短,正是百姓的日常生活。10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早已使赵春知练就了一身“调解”的本领,化解群众纠纷得心应手。

2016年,同村村民张某与赖某在经营生意时发生争执,最后导致张某受伤并住院治疗。张某起诉要求赖某赔偿医疗费等各项费用共25000元,但赖某拒不接受,双方情绪激动,不时发生争吵,均不同意法庭调解。

赵春知接到这起案件后,意识到该案的审理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双方的心结如果不能完全解开,判决后仍有可能再次发生冲突。他立即组织双方进行谈话、做调解。最初,双方抵触情绪较强,赵春知从邻里相处之道讲到生意经,并向双方分析了打架斗殴导致的双输结局及可能产生的严重法律后果,晓之以法、动之以情。通过多次的调解,被告愿意主动赔偿原告11500元以了结此案,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处理基层案件,要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分头做工作,多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要用法律规定与朴素道理让他们明白对与错,如果真的矛盾冲突较大的时候,就需要将当事人放一放,等他们冷静一段时间再分别劝解。”提及自己多年来的基层工作心得,赵春知这样说道。

“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民事调解中,只有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保证调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几年前,赵春知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王某起诉要求被告蒋某偿还借款20万元,被告蒋某则主张并未向原告王某借款,20万元为原告委托被告向其所在公司支付的集资款,双方各持一词,调解陷入了僵局。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春知决定把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资料再仔细翻查一次,最后在一份当事人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中发现了蛛丝马迹。据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原告在转账借款后,告知被告注意查收,同时,还说出了“麻烦你了,谢谢你”之类的感谢用语。

赵春知心想,若涉案20万元为借款,那么应该是被告感谢原告,为何原告会感谢被告呢?原告的上述用语明显不符合常理。于是赵春知立刻联系原告,将疑问一一列出,在他的强烈攻势下,原告难以自圆其说,只好道出了事实,双方最终也达成了调解协议。

在赵春知十年的基层法庭审判工作中,这样棘手的案件不在少数。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很平凡的事。但我会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干好,做到不愧于头顶的天平、胸前的法徽,不愧于我所从事的审判事业。”这是赵春知的心里话。

新闻推荐

增城朱村一手房 降价3000元/平方米?有内情!

朱村板块货量大竞争激烈,价格是非常重要的成交因素即使推出特价新房,楼盘也没能清货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陈玉霞近两...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