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区 湾区明珠 开放枢纽 未来之城

南方日报 2019-09-27 07:30

南沙城市客厅蕉门河畔风景如画,城区主干道绿地四季鲜花常开。南宣供图

南沙港区已成广州港龙头港区,去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达1566万标箱。

南宣供图

风起南海,珠江潮涌。

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只是一片荒滩,被戏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台风一来,沙田就被淹没。

现在,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广州南沙获得了国家“三区一中心”的定位(国家新区、自贸试验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广州城市副中心)。

未来,南沙将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国家新区、自贸试验片区协同创新、同向发力,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着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高标准建设“三区一中心”,加快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更大贡献,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勇当排头兵,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柳时强

通讯员南宣

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南沙迈向区域交通枢纽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建设热火朝天。这条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通道,将在中间分出一股,接入南沙。

“这将帮助南沙一改过去交通末梢的困境,提升其作为整个珠三角交通枢纽的地位,成为湾区各城市交通对接的结合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认为,这是南沙乃至广州积极走向珠江口的标志。

项目建成后,将使南沙从原来的交通末梢变为交通枢纽,也进一步提升南沙作为珠三角交通枢纽的地位。

因海而兴的广州城市建成区,在历史上始终与大海有“一步之遥”。南沙区的出现填补了历史遗憾。2005年,雄踞珠江四大出海口的南沙区正式成立。

自此,广州跃升为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自然格局,滨江城市升格为滨海城市。如今,南沙港已成为中国南部最大的单体港区,全球航运枢纽地位愈加凸显。

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方圆10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大湾区全部11座城市以及五大国际机场,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

优势如何发挥?南沙的答案是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核心区高效便捷的交通连接,建设“高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港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推动南沙由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向区域交通枢纽转变。

目前,南沙大桥已于今年4月通车,车程缩短约30分钟;地铁18号线和22号线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建成后从南沙30分钟快速直达广州中心城区;南沙邮轮母港将于今年11月运营,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预计年内开工。

交通地位的提升只是南沙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02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拉开了南沙大开发的序幕。随后,南沙在国家、省、市战略大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形成“三区一中心”(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协同推进的发展新格局。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我们有5位经广州市南沙区认定的高层次人才,以前办理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事项,需跑多个部门,如今可在服务窗口一次性办理。”不久前,在南沙设立的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挂牌现场,云从科技集团副总裁张立告诉记者。

立足湾区,辐射泛珠,面向全球。南沙正积极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功能承载区,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创新”是南沙发展的动力源。自贸片区挂牌至今,南沙累计形成457项改革创新成果,90项创新成果属于全国首创或率先。截至目前,南沙自贸片区42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4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96项在全市推广实施。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南沙注册企业由8400户增加到119499家,增长近14倍。

南沙希望推动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互融互促,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携手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南沙将加强与港澳规则衔接,营造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加快建设粤港深度合作园、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港澳青年创业就业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

“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仍是推动南沙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贡献率大幅提升。”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表示,未来,南沙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沙坚持“产业链条”导向,推动三大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生根。目前已经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大造车区块,汽车产业成为南沙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南沙还将建成华南最大的船舶海工装备生产基地,人工智能、特色金融、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突出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导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城,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示范窗口。

一个现代产业新高地将在广州最南端崛起。

构筑未来“美丽广州”打造创新之城

南沙不仅在构筑现代产业版图,还在构筑未来的“美丽广州”。香港商人霍英东当年看中南沙,除了地理区位,还有宜居的生态环境。

缓步走在蕉门河畔的人行绿道上,迎面撞见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映衬着远处浓绿色的大山乸,就像城市清澈的眼睛,颇有“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之感。这里是南沙的凤凰湖,南沙城区建设规划的中心地带。由于坐拥湖光山色,周边的楼宇赚足了“人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周边居民喜游乐到的城市休闲滨水空间,前身竟是一个最深达50米的废弃采石坑。

早在2011年,南沙便荣获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金奖城区。

当前,南沙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明珠湾起步区、蕉门河中心区等重点城市组团建设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

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全面聚集人才,不断完善“用得好、留得住”全球高端人才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于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南沙正携手港澳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动态宽域飞行器试验装置、空天科技南方中心、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首批项目即将动工建设。落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加强与港澳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合作,共建创新成果转化高地。

广州南沙,湾区明珠,开放枢纽,未来之城!

一线走访

广州港南沙港区:

助力广州港成为世界性枢纽大港

广州港南沙港区南沙粮食通用码头上空,两架无人机缓缓飞过,不一会儿,整个港区的3D模型便在粮食码头调度指挥中心完整呈现,工作人员只需轻轻拨动鼠标,便能观察到码头现场生产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少有涉足的“危险地带”如筒仓侧沿、高空架起的运输皮带廊,在电脑上也能清楚看到。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广州口岸对外贸易历经千年、长盛不衰,但限于珠江水深不足,长期只能扮演河港和支线港的角色。

21世纪初,作为广州市“南拓”战略的龙头项目——南沙港区建设吹响了号角。

回忆起当年,南沙港人清晰地记得:在南沙龙穴岛建港,岛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上岛的交通工具只能靠快艇,每天都要在风浪里颠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构筑起了广州人的海港梦。当时,南沙港人喊出了“就算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抢时间建成南沙港区”的口号,那一股创业的激情和拼劲,即便现在想起,仍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2009年、2010年、2013年,广州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快广州港发展和支持广州港集团发展的意见;2015年,更是作出举全市之力建设国际航运枢纽的战略部署,颁布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从一片滩涂上起步,向海而兴、港城互动。

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大力推进和广州港人的不懈努力下,南沙港区已成为广州港的龙头港区,2018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达1566万标箱,同比增长11.4%,商品车吞吐量历史性突破100万辆。港口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了华南最具规模的集装箱、汽车和通用码头群,有16个15万吨级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年通过能力达1600万标箱,粮食、油品等散货设计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设施条件最好的专业性汽车码头之一。

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广州港南沙港区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

广州港南沙港区不仅是广州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提升港口群竞争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未来,广州南沙港区将建成大湾区最大规模的单体港区,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城市和400多个港口,助力广州港成为世界性枢纽大港。

一辆辆集装箱货车竞相驶入南沙港集装箱码头;让人不禁联想到彼时,黄埔古港千舸竞发、云帆蔽日的壮阔景象,仿佛听到了解缆起航、惊涛拍舟的历史回声……

见证观察

南沙的快与慢

二三十年前,在外人的刻板印象中,南沙只不过是游离在广州城市边缘之外的“野地”。

在2016年5月的一次论坛上,香港商人霍英东之子霍震宇曾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和父亲到南沙的情景,那时候他们见到的就是一片荒地,但霍英东看中了这片“宝地”。从1988年开始,这位“执拗”的香港商人先后800多次到访南沙,用实际行动捍卫着他对南沙经济价值的认可。

回溯南沙的发展,很多人会觉得有些慢了。地理面积803平方公里的南沙,更需要谋定而后动。

时间跳回到今天,南沙跃升为“经济优等生”,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重要原因是南沙被压抑的区位优势得到释放。

尽管南沙是珠三角地理上的“几何中心”,但过去并不是华南区域的交通枢纽。以往,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南沙地理几何中心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发挥。现在,从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到广州城市副中心,再到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如今的南沙正着力汇聚全球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加速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区位优势得以发挥,正因南沙的科学开发从容建设。南沙在国家、省、市战略定位中不断升级,其自身定位也不断明晰。

当前,“三区一中心”建设协同推进的发展新格局,既是南沙发展的多重优势,也让南沙承担着更重要的战略任务。

规划总面积为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令人备感振奋。这座科学城旨在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引导全球创新要素在南沙科学城集聚,构筑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开放创新高地。定位不可谓不高,任务不可谓不重。

南沙的发展需要时间。南沙既要在规划、建设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沉稳和耐性,更要把握住当前多重战略优势叠加的机遇,在快与慢、速度与质量之间辩证选择。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南沙被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2017年5月,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南沙建设成为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城市副中心。

2015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其中南沙片区60平方公里。

2012年9月,南沙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成为全国第六个国家级新区。

2005年5月,南沙正式成为广州一个独立行政区。

2002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拉开了南沙大开发的序幕。

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

新闻推荐

企业消费扶贫出新招,电商搭台助力山区销货 贵州生鲜水果直供市民餐桌

▲贵州货品走进南沙超市,左图为市民在选购。信息时报记者叶伟报摄信息时报讯(记者崔小远通讯员舒霞林春萍)限于...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