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区 实施“湾区+”剑指高质量发展引领之区
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广州科学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贾自豪摄
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资料图片
两个走出校园没几年的90后,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外加20多万元的投资,用5个月时间做出了一个涵盖宠物衣食住行各项资讯服务的APP平台,以及与之智能互联的实体宠物盒子,第一台原型机将放入社区进行实地测试……
“我来自香港,只身来广州闯荡。好在,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故事的主人公——香港青年叶正乔说。
给叶正乔底气的,除了年轻和创意,还有广州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最近出台的“港澳青创10条”,条条干货满满,每年多达5400万元的财政扶持,让他对未来信心百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提出了打造“世界知识城、湾区创新源、国际人才港”的目标方向,并在今年全面实施“湾区+”战略,连续出台多项政策。
勇立潮头,奋楫争先!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正着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引领之区,在大有可为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有作为。
●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释放创新活力“4+2”格局助推高质量发展
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区位优势,主动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富有活力的“改革创新闯将”,全力推动“四区四中心”联动发展和“一区一园”建设,构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黄埔港、广州国际生物岛与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的“4+2”发展格局,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
围绕大湾区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方面,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实施“湾区+活力”工程。
目前,该区正全力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获批;科学城打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黄埔港国际邮轮港、穗港码头加快建设,黄埔港现代服务创新区控规修编工作基本完成;生物岛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加速建设,在全球生物医药版图中清晰标注出“黄埔位置”。同时,该区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建设如火如荼,穗港科技合作园蓄势待发。
活力既有,创新则成。在围绕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该区实施“湾区+创新”工程。
对标全球顶尖研究中心,立足原始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协同创新,该区将在广州科学城组建科学技术融合、前沿学科交叉、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黄埔实验室”,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创新体系战略力量的“科技黄埔军校”。
同时,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流重点科技基础设施、一流重要科研机构和一流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打造湾区创新枢纽核心区。
联通世界资源携手港澳共谋开放合作
8月底,一场热火朝天的动工仪式,在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举行。随着机械吊臂上下捭阖,穗港科技合作园核心区暨京广协同创新中心宣告启动。继启动建设“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之后,这是该区在全方位推动穗港深度合作方面建立又一座重要里程碑。
“我们与广州高新区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两方的优势,对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在启动致辞中谈到。
携手港澳、面向世界,是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在围绕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方面,实施“湾区+开放”工程的重要规划。
作为改革开放的示范窗口,该区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入开展中新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打造国家级双边合作新标杆,谱写中新合作新篇章。
此外,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也在加速复制推广自由贸易区创新制度,践行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动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保税研发监管制度创新,加速大湾区黄埔口岸物流一体化,推动自由贸易更出彩。
开放包容的胸襟带来了众多交流合作。在围绕大湾区建设“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方面,该区实施“湾区+合作”工程。以“湾区通”工程为牵引,大力推动规则、机制、标准的联通、贯通、融通,让资源要素便捷流动。该区将主动对接香港“再工业化”,推动科技合作有机联通。并且,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对标港澳营商规则,推动营商环境无缝贯通,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头号工程。
推进民生事业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去年年底,车如长龙的丰乐北路上,风一吹卷起滚滚烟尘。街旁密布的仓库、修车档、小作坊等“散乱污”场所,像一块块城市“顽疾”,长在大地上。
城市更新对于广州这座超大城市来说是一场硬仗。然而,今年新春后不久,黄埔区大沙街道仅用了180多天时间,让顽疾除了、产业兴了、荷包鼓了、环境美了。
如今,原来的“散乱污”地块周围,总投资约25亿元的创新中心正在有条不紊地建造、“三步一祠堂五步一私塾”的横沙古村将被精雕细琢融入现代产业项目……“大沙经验”成了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老城活化焕新生的鲜活注脚。
在围绕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方面,该区实施“湾区+生活”工程。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该区摁下民生事业“快进键”,魅力黄埔绽放亮丽光彩。
该区将进一步对接大湾区互联互通路网格局,构建山海相连、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度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同时,继续推进“四治”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快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建设,全面推广鱼珠智谷、印象黄埔等村社微改造典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岭南特色精品示范村,开展美丽乡村群、示范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四大片区”的重点商圈,发展智慧社区、高端商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巩固扩大2017年以来“月亮经济”发展成果,繁荣“夜间经济”,谱写黄埔新“夜曲”,持续优化人居环境。
此外,该区将引进港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速建设广州巴塞罗那国际医院、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等高端医疗项目,融合大湾区文化共生和传统合作优势,建设大湾区多元文化创新中心,促进民生福祉再提升。
一线走访
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湾区创新高地
为人才造家园,为产业开绿灯
沿着九龙大道行驶,大型起重机不断映入眼帘。
在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土地上,短短两年内,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世界知名生物医药项目已盖起数层楼房。
“我们距离在一两公里范围内,都是"邻居"。”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建表示,这个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将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疗健康产业重镇,将广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发展抬高了一个层级。
拥抱全球尖端科技,人才是核心纽带。“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百济神州创始人、美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来了广州不下10次。”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业务运营副总裁尚立斌说。
知识城如何面向全球持续地吸引更多“王晓东”的驻足?实践表明,知识城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有生态”,全面提升知识城战略性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国际人才港。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活配套、物理空间的打造、交通的连贯性,还包括了知识产权保护、产业组团建设、营商环境提升。”广州知识城腾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祥介绍,他们研究了世界上的知识经济中心后得出一个结论:要吸引全球人才,离不开五大元素,人才、宜居性、生态系统、建成环境和政府扶持。
同样在中新广州知识城,9月20日刚刚结束的粤芯12英寸芯片投产活动,引来了众多中外媒体的关注。“如果落户在其他地方,不会有这么高的效率。我想这叫世界级速度。”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透露,项目前年12月奠基、去年3月打桩、10月完成封顶。今年3月首批设备搬入、6月开始投片、9月投产。
从知识城出发,沿着广深港澳科技走廊,1小时可达东莞、深圳。连同周边的港珠澳等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全球反应最快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粤芯立足知识城,依托珠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网络,将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内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物联网等领域的模拟芯片生产应用问题。”李海明坦言。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陈洸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型的协同创新生态显得尤为重要。具备国际化基因的知识城,将成为培育湾区内“世界级企业”的关键“跳板”。
这与知识城的“自我”要求不谋而合。如今,全国领先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田已经落户当地,知识城开启了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区,打造湾区创新源的新步伐。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引力地带”,正在知识城加速形成。
见证观察
广州开发区战略研究院特聘顾问陈益平:
以“产城融合”
推进高质量发展
广州开发区从1984年12月建立至今,已走过了近35年的历程。从产业区形态来看,广州开发区西区是第一代产业区形态。后来由于当地的土地发展空间所限,1993年后开发的广州开发区东区和永和片区成为了1.5代产业区形态。
当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任务是“三个引进”:引进国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产业的基本形态是以外资为主的制造业和以“三来一补”为特质的出口加工产业。彼时的规划思想是,最大限度地释放产业空间、保证工业用地,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区和产业聚集,带动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自从广州高新区与广州开发区实施机构合署办公,并设立广州科学城以来,广州开发区进入了产业区2.0时代。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产业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以“三个引进”为主,开始转向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自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到了产业区规划建设的日程上。
产业的发展,要求地区载体由单一的产业区开始向产城融合转变。广州科学城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建成。经历20年的发展,我们看见了两条主线逐渐融合:一条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条是产业区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这是一个产城融合的过程、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再后来,由于科学城的开发空间日益减少,2009年1月,广州开发区正式启动了九龙片区的开发工作。当时,政府提出建设“科学城北区”,打造科学城的“升级版”。
2010年6月,知识城正式奠基。该片区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的区域。由此,知识城具有了大量新加坡元素,并对标新加坡的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当地研究了新加坡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进而扩大到学习新加坡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参考新加坡城市发展的过程和未来走向等。
知识城是广州开发区的2.5代产业区,还是3.0代产业区?或许,我们不能用第几代产业区来定义知识城,它是一个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形态,一个未来的城市形态。
在广州开发区近35年发展历程中,产业园的兴衰和产业园的转型与企业的发展直接相关。据统计,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美国是8年,在日本是12年,在中国则是3年。可以说,企业的兴衰带来了产业的迭代,进一步造就了产业园的迭代发展。
35年的发展同样告诉我们,在实现产城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产业的地位作用、不同产业的聚集和活跃程度,吸引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构的人群,引领产城融合的城市形态和走向及变迁。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到产城融合,推动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陈益平认为,要建立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导向,以城市为载体,以人居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实现地区发展的空间融合、功能融合、人口融合、基础设施融合。
新闻推荐
黄埔区香雪公园活动现场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瑞琪通讯员吴勉兰、龚美卿)九月的黄埔区香雪公园秋高气爽,一阵高亢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