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搭建智慧型医疗系统

增城日报 2019-09-26 09:59

本报讯(记者沈枞 严洁君)就医前,先网上预约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就医时,电子病例系统的运用,让患者省去不少麻烦的人工手续; 就诊后,市民可到自助终端机打印检验报告和付费;乡镇基层患者通过远程诊断平台就能享受到城区专家的诊断……这些都是增城区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个个缩影。近日,记者从区卫生健康局了解到,近年来,增城区积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让辖区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真真切切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完善信息化建设提高患者就医效率

在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每天人流不少,但秩序井然。市民通过大厅里的自助服务机,便可进行缴费、结算或清单查询,大幅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提高了就医效率。据了解,增城区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从2013年开始启动,一级医院由财政投入,统一建设;二级以上医院由医院筹资自行建设,财政予以补助。到2018年底,共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了一级医院信息化一期建设项目,同时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医院、新塘医院和省水电医院基本完成各自信息系统建设。

当前,增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启用统一诊疗卡、健康档案调阅等区域化应用,病人可以持健康卡、身份证、市民卡(社保卡)挂号、看病、缴费、取药和报销;基层医院可以随时调阅病人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可以注册登录查询电子健康档案,在增城区内医院就医实现“健康一卡通”。

医院互联互通助力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据了解,目前增城区已完成区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正在进一步深化基于市区两级平台的区域医疗健康协同应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请把镜头对准患者膝关节,抬高肢体。”“再调出患者的X光片。”近日,在派潭镇中心卫生院的患者陈女士,与广州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外科医生,通过远程医疗看病,经过1个多小时的细致交流,医生为患者查明了病因,给出了治疗方案。

据介绍,该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从2018年3月开始建设,9月投入使用。派潭镇中心卫生院是增城区首批开展免费远程医疗的试点,将广州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骨外科、普外科、康复科等5个优势科室直联,实时传输视频信息和病历资料,实现了上级医院医生与基层患者面对面诊疗,目前平均每月开展6-8例会诊。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建成让乡镇患者不用舟车劳顿到广州看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广州专家的诊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州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

不仅如此,增城区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作用,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积极联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50岁的患者张先生通过“绿色通道”,从小楼镇的村卫生站及时转达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最终转危为安。

积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增城区将加快推进区内公立医院数据共享对接工作,把正在建设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南方医院增城分院信息化项目纳入接入计划,并推广其他二、三级医院实施,实现区内所有医院互联互通;优化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就医结算支付流程,推进市卫健委推广的居民电子健康码(卡)系统,实现跨区域、跨机构诊疗一码通,加快建设更多便民自助系统平台;做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市卫健委信息中心信息平台对接,推进基于市区两级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应用,落实全区推广使用市统一建设的诊疗卡、健康档案调阅、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区域影像和检验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统一预约挂号、诊疗费用统一支付等区域医疗服务系统,实现与广州市各医院信息的互联互通,努力提高增城区卫生信息化水平,方便群众就医。

新闻推荐

扎根山区教育 做新时代教师楷模 记“中国好人”“全国优秀教师”古双存

古双存。清晨七点,古双存走在小学校园的道路上,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和熟悉的行程,令她感觉这一切都是踏实的。回想起来,她已...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