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作岭南人
张喆
身处岭南,我们对于荔枝并不陌生,算得上随处可见。再扯远一些,最初的认识,得易于高中的一首诗,那就是唐代杜枚写的《过清华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的大意是杨贵妃喜欢荔枝,皇帝派人一路快马加鞭从岭南运到京城。
诗中的荔枝,让我们在年少时就开始产生好奇与憧憬。
回忆起我初吃荔枝的情形,至今想来是那么美味与温馨。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河南老家来到深圳楼村的,那年夏天我第一次见到荔枝。那时,我们所在的工厂,都有一位吃闲饭的本地厂长。我们厂的厂长姓赵,他与我们二老板徐经理很要好。夏天的一个周末,他开车带着徐经理和女友、我与我老公(我老公那时是厂里的主管,所以我们也算是沾了这个职务的光),一行五人沿着弯曲的小土路,一直来到赵家的果园边。哇,一大片荔枝,树都不高,矮坨坨的。每一株枝上,都是红彤彤的、一挂挂的荔枝垂下来,参差不齐,压得树枝很低。
“随便你们吃。”赵厂长手一挥:“吃不了还可以兜着走。不过,一个荔枝三把火,上火了别怪我。”
我们几个人嘻嘻哈哈地站在树下,专拣大的红的吃。荔枝的外皮红色,皴裂。白色、半透明的果肉成凝脂状,水汁多而甜,爽口。难怪岭南的荔枝被称为南国人参,历代成为朝廷的水果贡品。汉代王逸的《荔枝赋》说它“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清代的李渔把杨梅封为公,葡萄尊为伯,而推荔枝为至尊无上的水果王。
平生第一次吃荔枝,竟然是在荔枝园亲手采摘的,这记忆真是终生难忘。
以后每年夏天,当荔枝摆满大街小巷,我们都经不住诱惑一吃再吃。这之前,我所了解的荔枝品种主要有:三月红、妃子笑、水晶球、黑叶、糯米糍等。其中,我感觉糯米糍特别好吃,口舌生津,止渴。
然而,因为我在增城的一次采风,彻底颠覆了我对荔枝的认识。那是去年去增城参加一次研讨活动,我了解到荔枝还有挂绿这个品牌,从而知道它的稀有珍贵。
如此珍贵的挂绿,我们自然是无缘一吃。据新闻报道,2017年,重量只有18.8克的第一号“西园挂绿”卖出了55.5万元的天价,再次刷新了纪录。
于山清水秀的增城,认识挂绿,实在不枉此行。它作为荔枝的一种品牌,代表着荔枝王者的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一段岁月与历史;对于爱吃荔枝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种情怀与追忆。早在公元十二世纪,挂绿就有栽培。清代为宫廷贡品供皇帝品尝。在乾隆,嘉庆时,挂绿就中外扬名。
为什么叫挂绿?原因是它果身中间有一道绿痕。相传何仙姑留恋西园荔枝美景,坐在树枝上编织腰带,离开时把一条绿色丝线遗留树上,绿丝飘绕在荔枝果上,于是荔枝果上都有一道绿线,人们就给它取名“挂绿”。可见“挂绿”之神奇和名贵,还带有不凡的“仙气”。
大文豪苏东坡也很喜欢吃荔枝,故留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我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的。这样的诗句,在补办满荔枝的街头,也正代表着我们的心愿。
新闻推荐
增城区领导同志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 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本报讯(记者姚玉函谢锡权)9月16日至21日,增城区领导同志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