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强和美娇的又一次脱贫尝试 夫妻将双双在“扶贫车间”上班改输血为造血,越秀区对口帮扶西潭村,启动“扶贫车间”,招工80人,保障2500元/月
新中国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清远日报“讲述身边的脱贫故事”系列报道,将聚焦清远脱贫攻坚进程,来到田间地头,倾听那些深入人心的扶贫故事,走进贫困户身边,记录那些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的暖心之举。一个个脱贫故事,一位位扶贫人物,展现清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举措成效,凝聚、探索扶贫工作的“清远模式”。
21年前,清新的穷汉子吴志强,用5000元积蓄娶了一位新娘名叫刘美娇。去年,刘美娇举债3万多元,将突发脑溢血的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努力脱贫,却又因病致贫。夫妻俩结婚二十余年,其实就是一部山区农民的脱贫奋斗史。
目前,新一批扶贫项目落地后,村头的“扶贫车间”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启动。“我们非常想去村口上班,争取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志强和美娇异口同声地回答,开启了又一次脱贫尝试。
“虽然穷,但人上进”
1998年,清新石马尚未撤镇,下辖的西潭村委会蒲剪村有一位大龄青年,名叫吴志强。“因为穷,35岁还没娶媳妇。”他自述,当时东挪西凑了5000元钱,托媒人结识了刘美娇。后来又经过家人的大力撮合,两人摆了桌酒,便算成了婚。
美娇自幼家境贫寒,对生活缺少失望。她回忆,起初相亲时并不看好他。“长相老成,还有点羞涩。”美娇评价志强,相处后才发现,他虽然穷,但人上进,能吃苦。
蒲剪村位于天堂顶南麓,人多地少,适合耕种的田就更少。算上兄弟姐妹,吴志强家共有2亩田,种植的花生、水稻仅能维持一家五口正常口粮,其余生活开销则要从隔壁的大山中讨。
“碗口粗,1米6长的竹子,砍完打包150根能换9块钱。”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夫妻俩天不亮就上山砍竹子。为摘掉穷帽,志强还自学了编织手艺,通过做一些实用的竹制品,想方设法提高收入。遇上无笋可砍的季节,志强又去村里的建房工地当小工,通宵灌浆的工资高,志强一守一夜,美娇便一陪一夜。
现年56岁的吴志强还有一位97岁的老父亲。“因为孝顺,老父亲一直跟着志强家。”村民梁颂鹏介绍,当时村里没什么机会,吴志强再努力也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
脱贫在望却又因病致贫
2009年,小儿子出生,压力翻倍的夫妻俩决定用积蓄开拓了一点新的产业。打听一番后,崭露头角的沙糖桔适合当地气候,夫妻俩租下同村丢荒土地,尝试种植这种既小又甜的新品种。
很快,沙糖桔在清远打开了市场,志强家年收入也迈过8600元的基本线,并突破10000元大关。用美娇的话说,有了稳定的收入就是不一样。家里一连过了三个不一样的春节,还靠着收入结余,添置了一些基本电器。恰好碰上结婚周年,她还给自己买了个银镯子。
好景不长,第四个年头,一场黄龙病让志强家的沙糖桔颗粒无收。“农业回报高,但风险也高。”深知缺乏技术,夫妻俩又一次调转船头,将脱贫的尝试压在外出打工上。打工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15年年底,志强在一家木材加工厂打工时,突感身体不适,在送往市区救治后确诊为突发性脑溢血。美娇耗光了家里的积蓄,并举债3万多元将志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当时,广州市越秀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已进驻西潭村。获知这一情况后,工作队积极组织募捐活动,还针对吴志强因病致贫的情况开展“一户一策”帮扶办法。由于志强术后复健干不了体力活,扶贫工作队便通过发放鸡苗、饲料并兜底销售的方式,带动收入6042元,保障志强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
此外,工作队还通过资金帮扶项目,入股光伏发电、生态农业基地和蒲剪水电站项目,为包括吴志强在内的132位贫困户提供固定收益。据工作队介绍,“全年资金收益19.4万元,平均每人可获得1175元分红。”
改输血为造血“扶贫车间”已启动
在目睹了吴志强家“脱贫在望却又因病致贫”的变化后,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黄家恒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帮扶的队伍带走了包销渠道,入股的企业不再需要注资时,脱贫的贫困户岂不是有返贫的风险?”黄家恒以入股分红的项目为例,多的签6年,短的签3年,到期后有没有分红可拿?这谁也无法保证。
陷入思考时,黄家恒经常从村委散步到旧的石马墟镇。石马并入龙颈镇后,不少办公楼和老建筑也一并废弃。“这么好的仓库都废弃了,偌大石马医院旧址也长满了杂草。”自言自语给了自己灵感。这个贫困村紧邻大量闲置厂房,又有数十名亟需稳定工作岗位的贫困户,加上相对便捷的道路优势,建设村门口“扶贫车间”的念头逐渐清晰。
说干就干。黄家恒整合对口帮扶工作队的资源,与一家广州玩具车企业一拍即合。他又联系了旧粮仓等建筑的物业所有方,对方欣然达成了10年租约。当黄家恒联系志强和美娇,询问夫妻俩有无意愿前来家门口的车间工作时,回答异口同声:“我们非常想去村口上班。”
目前,选址旧粮仓的“扶贫车间”已进入筹建阶段,正式落成投产后,至少招收工人80人(优先招聘贫困户人员),同时保障有2500元/月的收入。为带动其他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工作队还与企业拓展了“流水线到家中”的新模式,针对一些组装简单的产品,鼓励并指导贫困户在家中完成各个工序。
利用地方闲置资源,打造“造血型”扶贫模式获得贫困户们的认可。前不久,志强为春娇买了一只30元的“山寨”钻戒,虽然做工粗糙,但春娇仍比划手指上的戒指,满脸开心,“说不定这次尝试后,就能买一个真的给我了。”
栏目统筹: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彭勇珍
采写/摄影: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樊乾通讯员黄志坚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罗阳辉通讯员李玺迪梁荣忠)9月12日,记者从广州越秀警方获悉,近日,越秀警方在走访排查辖区治安复杂区域时,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