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治水 生态立城
美丽的增江。 凌云摄
永和河。谢锡权摄
仙村河。龙永辉 摄
何屋涌。 龙永辉 摄
增城,因水而生,缘水而兴,得水而美。奔腾不息的东江,雄壮伟岸,赋予了增城人民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精神气魄;穿城而过的增江河,灵动秀美,孕育出了这座城市的温润气质。
守护碧水蓝天,擦亮生态名片。近年来,增城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全面落实河长制,大力整治黑臭水体,多措并举改善水环境,还绿水青山于民。一张张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正在增城大地缓缓展开……
永和河 摘掉黑臭“帽” 两岸繁花开
提及增城近年来水环境治理的“成绩”,不得不提的是永和河黑臭河涌的整治。
站在新塘镇久裕桥上眺望,永和河水面波光粼粼,河道两侧靠近主街的位置围着崭新的仿木栏杆,沿岸的矮丛夹竹桃则开满了一簇簇粉色五瓣的花朵。这一幕,让人很难相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满是垃圾的“臭水沟”。
作为东江一级支流,永和河发源于黄埔区红旗水库,横跨黄埔、增城两区,全长21.1公里。其中增城段全长13.6公里,集雨面积44.58平方公里,流经新塘镇、永宁街居住、商业、“散小”企业密集区,流域范围涉及久裕村、新街村、石下村、坭紫村、官湖村、塘美村、瑶田村、章陂村、长岗村、岗丰村、简村村和蒌园村等12个村。
由于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沿岸群众的生活,2016年,永和河成为广州市纳入国家住建部考核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要求在2017年底前完成整治任务,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基本消除黑臭。
此后的两年中,增城全民动员,攻城拔寨。从清除河道垃圾、淤泥到完善截污管网,从两岸生态修复到排查整治污染源,整治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与此同时,政府大力倡导“开门治水”理念,在永和河增城段开展“民间河长”试点工作,通过“双河长”常态化巡河,让政府的治水工作变得更“接地气”,也更为“给力”。
如今的永和河已然摘掉了黑臭的“帽子”,实现长制久清,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前这条河里你能想到的垃圾都有,现在轻松多了,每天只能捞捞树叶。”永和河上,已经工作了两年的保洁员杨贻好驾着小艇,优哉游哉地划过。
(记者姚玉函 杜兰梅)
何屋涌 河水清了,两岸绿了
“河水清了,两岸绿了!”在挂绿小学附近,刚刚整治完成的何屋涌水清、堤固、岸绿、景美,让周边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位于增城区荔城大道以北,增江以西,廖村以南,百花涌以东,何屋涌全长4.36公里,起于廖村村农林香农家乐,流经富鹏地区并于城丰村汇入增江河。多年来,由于疏于管理,河道两岸居住人数不断增加、市场规模扩大,污水直排河涌。“病态缠绵”的何屋涌成了周边群众的一块“心病”。
为了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还市民一个优质的水环境,2017年6月,何屋涌黑臭河涌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整治工程实行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共包括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堤岸整治、调水补给、合流污水溢流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方面工程。
整治工程主要对河道及排水管道进行集中清淤,建成7.56公里的截污管道、1.28公里的补水压力管以及1座补水泵站和1座调蓄池,对2.18公里的堤岸进行整治,对挂绿小学至富鹏小学、致美斋酱园生产基地至增江段1.85公里岸线进行生态修复。
走在何屋涌挂绿小学段的绿道上,记者看到,干净的水面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河岸边新种植的绿色植物长势喜人,一派旖旎风光。据荔城街河长办工作人员汤德成介绍,何屋涌挂绿小学段是利用了河涌临岸的自然条件,通过疏通底泥、改善环境与营造景观等手段打造而成。接下来,荔城街将继续加强对何屋涌两岸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为人民群众增加休闲放松的新空间。
“现在的水质变清了,不黑不臭了,堤岸做了挡土墙,还种了草皮和绿色植物。环境变好了,我们住在附近的街坊心情也都变好了。”市民廖女士称赞道。
(记者姚玉函 杜兰梅)
上邵涌 水里鱼儿又回来了
“你们快看,水里有好多鱼!”站在上邵涌的人行桥上,新塘镇河长办工程师吴海标喜笑颜开。
从污水直排、臭气熏天到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一年多来,上邵涌经历了一场蝶变。
作为雅瑶河的二级支流,上邵涌流经新塘镇上邵村和白石村,自西向东汇入白石涌,全长1600米。多年来,由于疏于管理,河道两岸临涌密集地建设了多家餐饮店、商铺、洗车店、工厂、公寓、市场等,污水直排河涌,对河涌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2018年,增城将整治上邵涌黑臭水体纳入了民生十件实事之一,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全面治理。
新建截污管1965米,整治堤岸1178米,新建护栏2108米,清理底泥1872.46立方米,整治河涌两岸排污口17个,新建水闸1座、人行桥1座、凉亭1座、跌水围堰6个、生态浮岛127个……整治工程自2018年3月进场施工,至12月全面完成。
针对河涌两岸“散乱污”场所密布的情况,新塘镇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拆除行动。2018年8月,该镇一鼓作气将河涌沿线6米红线范围内的69间违法建设进行全面清拆,并在原址铺设红色彩砖,建成了宽阔的滨水休闲步道。
“以前这条河里都是垃圾,塑料袋、泡沫盒、易拉罐等等,散发一些难闻的气味,村民经过都掩着鼻子快步走。现在整治之后大变样,一到晚上不但有很多人到这里散步,还有很多人跳广场舞。”上邵村党支部委员邵卓洪告诉记者。
据吴海标介绍,上邵涌完成整治后,新塘镇河长办每周定期对河水水质进行1次抽检。根据检测结果,河涌水质已经由原先的劣五类提升为五类,情况好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四类,基本实现了“不黑不臭”的目标。
(记者姚玉函 杜兰梅)
仙村河 臭水沟变身休闲景观带
每到傍晚晚饭后,年过七旬的陈土谊就会走出家门,与其他村中老人一样,在仙村河岸散步,又或到旁边的仙村市民广场对弈。说起仙村河的前身,老人家一脸不悦:“我住在这河边上,经过几十年的污染、侵占、堆积杂物等,仙村河成了一条臭水沟。再看看现在,岸边有休闲步道、亲水平台,设置了带有仙村特色因素的栏杆,水质也变得很好,我们可乐意在这边散步休闲呢。”
从2016年以来,仙村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仙村河北起仙联村蓝田水闸、南至金龙桥段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工程,通过对河涌整治,修建河涌两侧挡土墙,对河涌两侧道路雨水、污水截流,整治河涌环境、建设河岸景观与绿道等系列工程,让昔日的臭水沟变身成为周边及仙村镇重要的休闲景观带,提升了镇容镇貌。
记者看到,“一河两岸”景观工程与仙村市民广场相互连接,广场边的龙舟雕塑与亲水步道护栏上的雕刻的龙舟、荔枝等图案相互映衬,成为一道融合仙村水乡、荔枝文化特色景观文化的水生态廊道,广大群众在休闲时真切感受到仙村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另外,除了已完工的“一河两岸”景观工程外,仙村镇从去年以来,借助仙村河黑臭河涌整治工程,大力建设亲水休闲步道,从仙村水闸至上境宝田段,再接上宝田大堤,将仙村河生态休闲步道全线贯通,预计工程在年底完工。
届时,仙村河再也不是数年前的臭水沟,而是串连起仙村镇历史、自然、游息活动景观带,把镇城区防洪与沿河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仙村村民生活品质,突出仙村水乡的本色,大大改善附近多个村(社区)群众生活居住环境。
(记者龙永辉)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汪海晏报道:连通增城与市中心的广州地铁21号线到底何时开通?近日,有传言称21号线将于9月底开通,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