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 从“水浸街” 到“海绵城市”的认识

增城日报 2019-09-17 08:03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这是一首广州粤语儿歌,你们听过吗?我不仅会唱,还经常体验水浸街的情景。

南方雨水充沛,每当夏天雨水季节,一场暴雨就会出现水浸街的情况。记得6月份台风雨不断,有一次放学的时候,虽然雨停了,但是街道上的雨水久久未能退去,地势低洼的地方有大腿深。老师叮嘱学生不能离开学校,必须留在安全的地方等家长来接。我等了很久妈妈都没来,最后用老师的电话联系妈妈,原来她同样因为水浸街被困在单位,她那里更厉害,水深到腰了。结果我们很晚才回到家。

我听妈妈说,她小时候的水浸街没有现在这么频繁和严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和城市化建设有关吗?为了寻找答案,暑假期间,我和妈妈做了一个小研究。

首先,我上网搜集关于水浸街的材料。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导致水浸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城市“硬底化”日趋严重、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管道维护不到位、建筑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简单来说就是:下雨——土壤吸收雨水——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水泥路面的硬底化覆盖率越来越高,湿地、水塘、河流不断减少,雨水下渗能力减弱,只能依靠城市排水系统。而排水系统最初的设计标准已经满足不了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大容量排水,同时,长年累月的排水垃圾会在管道堆积,不定期清理维护会导致排水能力减弱。再有就是建筑工地、工厂等垃圾污水的违规排放,使大量的余泥和工业垃圾流入排水管道,从而破坏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所以,每当下暴雨,雨水不能及时排放,就会导致水浸街,我们就像生活在水城一样。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水浸街的难题呢?从网上资料的阅读中,我学习到一个新知识叫“海绵城市”。意思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样就能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这个海绵城市听起来很有趣,但是具体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怎么应用呢?对此,妈妈专门咨询了一个搞城市规划的朋友,带我踏足湿地公园、河涌、有亲水平台的河湖,进行实地考察,让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挂绿湖公园、增江画廊人工沙滩都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妈妈说这些公园不但美化城市、供市民游玩,还承担了很重要的城市蓄排水功能。我疑惑不解,于是问妈妈:“那为什么城区还是水浸街呢?”妈妈说因为这些公园不够多,而且远离市区,远水难救近火啊!那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妈妈又带我踏勘百花涌和西山涌。这两条河涌是穿流在城市中央的,有收纳雨水排洪的功能,但是由于不够重视,生活垃圾、生产废品及河道两岸余泥堆积、杂草丛生,都会使河道变窄,影响排水功能。所以要建立河长制,专门整治保护河涌,最终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愿望。另外,我们城市中的停车场、街心小公园、绿化带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做成有蓄排水功能、有效连接排水系统的一个连通的体系,就能缓解水浸街的情况啦。

海绵城市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他的建设还有很多高深的学问,我进一步明白“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含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珍惜保护她。特别在城市建设中,如果大家都不重视,没有一个正确的规划指引,随意改变破坏,遇到自然灾害时就会寸步难行。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漂亮,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在美丽的背后,我们的工程师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使我们的城市持续发展。所以,我要努力学习,用专业知识守护这座绿水青山。

(指导老师:程飞霞)

新闻推荐

税优政策助力企业创新加速跑增城税务服务靠前获点赞

文/严丽梅蔡慧帆今年,国家出台的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地方减负行动提供顶层助力。在广州市增城区,减税降费政策红利...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