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从义务教育普及向优质教育迈进
从“入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从“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从“义务教育普及”向“优质教育” 迈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城教育主动回应更好、更公平、更优质的人民群众教育期盼,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免费读高中、免费喝牛奶、放学后有托管、早晚有校车接送、随迁子女可积分入学……这些都是近几年来增城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
“大手笔”加大教育投入
惠民政策不断出炉
近年来,增城越发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据统计,2015年至2018年增城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分别为37.77亿元、34.62亿元、43.36亿元、52.87亿元,连续4年在广州市排名前列。
为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增城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增城学前教育第一期、第二期以及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分别于2011年、2014年以及2018年开始实施,围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幼师培养培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提高保教质量等内容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缓解“入园难”问题。2018年增城新开办幼儿园17所,增加学位5998个,2019年计划新开办幼儿园18所,增加学位约6400个,进一步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增城于2016年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和卫生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总投资达1.69亿元,建设项目151项,目前已完工148项,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同时,增城实施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3所,总投资21.7亿元,总建筑面积354509平方米,新增学位20560个。截至目前,13个新改扩建中小学校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其中,石滩中学于2017年开办,增江小学、增城应元学校、增城区凤凰实验小学于2018开办;今年9月新开办及扩建了增城中学附属小学、荔湖小学、东湖小学、朱村街第二小学、新塘镇鹤泉小学、中新镇第一小学、派潭镇第二小学、仙村镇中心小学、致明学校以及区实验小学。新学校分布于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永宁街、石滩镇、新塘镇、中新镇、派潭镇、仙村镇以及小楼镇。
同时,增城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和特色课程建设,创建了一批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18年高考增城纯文理高分优先投档线上线人数和上线率首次突破600人(605人)和10%大关(11.32%),本科率53.63%。增城中学学生刘洋和毛媛媛被清华大学录取,其中刘洋以685分,位居全省75.8万考生理科第43名,还有一批学生被国字号重点大学(双一流学校)录取。2019年高考纯文理本科上线率56.85%,同比上年提升了3.22%,高分优先投档线上线率10.49%。目前增城中学、新塘中学、增城一中等3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郑中钧中学、高级中学、荔城中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示范性高中学位占比超过七成。
增城一直以来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发挥高校、职业学校作用,完善教育体系,使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截至目前,增城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设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园区,实现师资、设备、场地、后勤服务等教育资源共享。2019年,增城区东方职校被认定为广州市中职首批“职业生涯教育”试点学校。同时,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加大财政投入后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增城设立每年不少于900万元的成人社区教育专项资金,逐渐完善成人社区学校的校舍建设、设备配备和培训业务,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成人社区培训网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居民。2017年,增城被评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增城社区教育学院被评为首批全国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
在完善教育发展软硬环境的同时,增城不断创新出台实施了系列教育惠民政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2010年实施的“两个率先”,即先后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从小学至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在广州市率先实施撤并学校学生交通费补贴政策和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12年免费教育受惠学生约85.65万人次,免费资金约7.78亿元;全区享受交通费补助学生共47854人次,交通费补助支出共5783万元;营养改善计划受惠学生17.7万人次,投入费用约为9335万元。
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扶困助学等方面的惠民措施不断。逐年提高在增城区域内公、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增城户籍学前三年3—6周岁适龄儿童的保育教育费,补助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300元,提高到2019年每人每年400元,2020年每人每年500元,2021年起每人每年600元。另外,《广州市增城区学前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免费教育实施办法》于2018年底开始实施,2019年春季学期,对符合免费教育的学前儿童30人发放补贴,免费资金共10.55万元。扶困助学方面,扶困资金也在逐年提升,2018年各级各类扶困助学资助人数及金额达到8100人,716.59万元。
探索办学新模式
实施集团化办学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基本均衡远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要破解父母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关键。而当下的教育,早已经不再是一所学校关起门教好书这么简单。从静态闭合到开放接纳,教育这扇门要不断向外打开,不断吸收容纳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多元教育需求正是增城近年来促进教育发展的大举措之一。”增城教育局副局长钟雪颜说。
2017年,增城实验小学与朱村街山田小学合作办学,这意味着增城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增城实验小学充分发挥区实验小学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势和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共同发展愿景,制订发展规划、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师资流动、共享优质课程等机制,输出优秀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共享,提高山田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2017年开始,增城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引进外地优质资源参与办学,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多形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公办名校—新办学校”“核心学校—新办学校”等办学模式,进一步扩充基础教育优质学位资源。
一方面,增城加大力度引进区外优质名校(包括省内外名校)通过委托管理、对口帮扶等模式,参与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的办学和管理,以优质名校的品牌效应、先进办学理念以及成功的管理经验,快速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今年增城通过加大对本土优质学校、品牌学校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本土优质名校,鼓励本土名校参与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管理,通过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今年8月,增城首批区属教育集团成立,将本辖区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通过捆绑发展、委托管理和对口帮扶等模式助推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其中包括增城中学教育集团、荔城二小教育集团、荔江小学教育集团、开发区小学教育集团以及新康小学教育集团。五个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科学有效地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据悉,今后增城还将根据辖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期分批成立教育集团。集团按照“一集团一章程”落实内部管理,以章程规定集团办学行为、体现集团办学特色,建立对成员学校的考核和良性进入、退出机制。集团化办学将优质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校园文化输出到一些新开办学校,让新学校一开始就有好资源、高起点,并快速办成好学校、优质学校。同时,继续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延伸,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推进全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再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元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增城不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到本土合作办学。相继引进黄冈中学广州增城学校、华商外语实验学校、费得斯公学实验学校、嘉德外语实验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大附中、广州二中、华南师范大学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在增城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多元、优质教育选择。目前,黄冈中学广州增城学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增城实验学校、广州市增城区广外附设实验学校、广大附中增城区实验中学、广州市增城区应元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已正式开办。华商外语实验学校、费得斯公学实验学校、嘉德外语实验学校将分别于2019、2020、2021年开学。同时,增城还着力办好国际学校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在本辖区设立一所国际学校——增城誉德莱国际学校,为来自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包括韩国、日本及港澳台人士的子女教育及寄宿提供便利条件。学校聘请有经验的国际教育专家及资深校长,配备具有国际认证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教育设备和课程设置。此外还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课程体系,推进开办华商外语实验学校、费得斯公学实验学校、嘉德外语实验学校,让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国际教育,提升本区办学水平和学生国际素养。
打造教师“特种队伍”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纵观历史的发展,人才是影响城市发展全局的一个关键因素。迈向优质均衡,打造教育核心竞争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2017年增城把“外引内培”作为增城区教育人才储备工作思路,提出“百名优才引进计划”, 面向全国遴选了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同时实施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力争打造一批本土名校长、名教师群落,以进一步提升优质名师数量和质量。这是打造高质量教育品牌的又一具体举措,也是“教育先腾飞”的实力和底气所在。
目前,增城已引进14名教育人才,包括杰出名校长1人,名校长7人,名教师6人。全区共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7名,省特级教师12名,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名,市名校长、名教师(含工作室主持人)35名,市名班主任66名,市级骨干教师634人,区名校长、名教师82人,区名班主任49人,区级骨干教师900人,初步建立了总量适当、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优秀教师和校长支持体系。
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也是推动教育的关键一环,推行“区管校聘”是近年增城教育均衡发展的真实写照。增城积极开展“区管校聘”和教师交流轮岗,使区域、学段和学科教师基本达到均衡,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今年7月以来,增城教育局通过组织调动、校内竞聘、学段竞聘和全区竞聘等环节,完成了高中、小学学段教师“校聘”工作,共交流教师280多人,基本上使高中富余教师流向初中和小学,一定程度补充了初中和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均衡了师资配置,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盛小霞严洁君)记者获悉,碧桂园中心现在售建筑面积约107~328㎡三至五房,户型建筑面积包括107㎡四房、14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