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美好生活 共诉中秋之情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这是家人团聚,欣赏明月美景的时刻。月圆之夜,不同年代的人会有不同月下游玩的习俗,或挑灯笼或看舞狮,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日,记者走访了四位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增城人,讲述他们不同年代过中秋那些特别的习俗、温暖的回忆和情感。
70后周汉军:中秋节是儿时最期盼的节日
周汉军是小楼镇人,现是增城榄雕传承人。他出生在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的70年代。那个年代,中秋节是他儿时最为期盼的节日,他会提前一个月计划当天玩的游戏。对生活在农村的他来说,每逢中秋节节目比较丰富。那天月亮特别圆、特别亮,家长们都会给小孩买纸灯笼。小孩给灯笼点上蜡烛,拿到外面跟其他小孩比谁的灯笼更漂亮,也会聚在一起,听长辈讲故事,例如嫦娥奔月、三国演义等。随着人们经济条件逐渐提高,村里还会请人专门过来表演杂技、舞狮、舞麒麟、放电影等。
周汉军回忆道,田螺也是中秋必吃的美食之一,田螺寓意着金钱的意思,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前中秋节吃的水果品种比较少,主要是红柿、柚子、香蕉等本地水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和水果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在本土水果的基础上增加了苹果、葡萄等外地水果。
这两年来他也逐渐开始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榄雕,比如口哨,这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玩具。他希望口哨就像月饼一样,是大家的记忆载体,看到口哨能想起童年的经历、伙伴,成为大家感情交流的桥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和谐。
80后潘小芳:中秋节分享的观念一直影响至今
潘小芳是一名古琴老师,也是“新增城人”,来增城定居已有5年,每逢中秋节都会跟亲朋好友到雁塔拜月祈福,或者邀请知己好友听琴、喝茶、画画等。而相较以前,中秋节的节目比较单一,吃完饭后就会搬凳子到老人家里听故事,或者跟小伙伴捉萤火虫。
提起小时候中秋的美食,她说最难忘的是吃糍粑,每逢过中秋家家户户都会打糍粑,并且将做好的糍粑分给左邻右舍,这种分享的观念也一直影响到现在。她说现在也很喜欢跟别人分享,逢年过节也会带着小孩给周围的孤寡老人送糖果、饼干、毛巾等。
中秋节既是团圆之夜,也是丰收的季节。潘小芳回忆道,以前中秋之夜吃水果主要是红枣、香瓜和板栗等。随着经济条件提高,餐桌上的食物和水果品种不断丰富,鸡鸭鹅已不再是奢侈的食物,家家户户都能吃得上。
90后梁群弟:过节最重要的不是食物,而是维系的亲情
梁群弟是派潭人,小时候过中秋节因为要做花灯,但没钱没材料,所以她特别喜欢用柚子皮做灯笼,将柚子挖一个洞,放一个蜡烛进去。每当跟家人吃完饭后都会拿着自己做的灯笼满村跑,找小伙伴比谁的灯笼最大、最亮。
回忆起中秋节,最让她感到温暖的是过节前几天都会跟着爸妈一起给长辈送月饼。中秋节当晚大家会围在一次吃团圆饭,饭后在院子里围在一起吃月饼、花生、水果等,互相聊天。梁群弟说,中秋节最重要的不是食物,而是食物维系的那份亲情。
00后郭锦婷:中秋节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
郭锦婷是千禧之年出生的仙村人,中秋节当地有一个习俗就是长辈会提前给晚辈准备“灯笼仔钱”,中秋节前晚辈都会带上这些钱买回漂亮的灯笼,并在家里的阳台上挂上。
月饼是中秋节代表性食物,郭锦婷说每当看到市面上有月饼卖就知道中秋到了。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现如今也出现各种口味的月饼,如冰皮月饼、豆沙月饼等。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是鸡肉、蒸鱼、田螺等,赏月时会吃月饼、柚子、榴莲、葡萄等。
每逢过中秋会跟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晚上大家会相约到人工沙滩放孔明灯,并在孔明灯上写满各自的美好心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盛小霞严洁君)源海仙村一号目前在售毛坯86~128㎡二三房单位,可用公积金贷款;另项目在售239~354㎡别墅产品,预计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