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强基层”要抓住“牛鼻子”

广州日报 2019-09-12 04:09

9月10日,国家卫健委在广州花都召开广东基层医改新闻发布会,推介广东基层医改经验。这已经是连续三年国家在广东召开医改工作新闻发布会。广东创造性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的举措,打造出了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的“广东医改经验”。

医改好不好,关键看基层。从2009年新医改开始,“强基层”一直是重点,而近年来探索的分级诊疗制度,其着力点也在“强基层”。为什么要强基层,道理很简单。医改致力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只有将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医疗层面并解决好,让老百姓能放心就近就医,才能真正既方便老百姓看病,又能给大医院减负。怎么强基层,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不同的方式,推动分级诊疗体制,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更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百姓就医有吸引力。

强基层,首先要找准基层医疗弱在哪里?一在于硬件欠账多,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医疗条件差等问题,尤其是一些乡村医疗点连常规检查都做不了,常用药品也不齐备,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病人宁可去更高级的医院一次搞定,也省得麻烦。二是医师队伍人才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待遇低,缺乏职业上升空间,导致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没有技术过硬的医生,老百姓也不愿意来基层医疗机构看病。

从广东基层医改经验来看,强基层之所以抓出了成效,主要就在于抓住了“牛鼻子”,从两大短板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是补上硬件短板。从2017年到2019年,广东省统筹各级财政安排500亿元,实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推动基层服务能力实现根本性提升。以花都为例,花都投入1200万元,对196个村卫生站实行标准化建设。如今,花都区每间村卫生站都宽敞明亮、设施俱全,面积超100平方米,全部设置诊室、处置室、保健室、消毒室、药房等功能区,并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和办公设施。二是强人才。强基层就必须强人才。广东通过“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的举措,既让基层医疗人才的收入有保障,编制有保障,又通过绩效工资来调动医卫人员的积极性,还通过灵活的人事管理政策,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基层人员倾斜,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缺乏、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

强基层,就要围绕补硬件短板和强人才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改的满意度。

(谭敏)

新闻推荐

记者帮TA寻盘点 车站景区寻娃声声 家长盯紧您的孩子

东晓南站走失男童见到了家人图来自广州地铁文/羊城晚报记者张豪孙婷婷制图:李焕菲【写在前面】暑假一到,又到了“遛娃”出...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