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革命历史宣传员 历经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黄埔区退休老干部90岁写下两万多字回忆录

广州日报 2019-09-04 03:51

陈作明翻开自己写就的革命回忆录。作品封面陈作明和家人的合影陈作明在90岁的时候终于做了一个决定,动笔把自己所经历的革命往事记录下来。他感叹:“看到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我感到无比幸福。我写这本书,就是希望后代牢记历史,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陈作明还有一个特别的“职务”——革命历史宣传员。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到学校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送书,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活动,传承革命精神,一直坚持到现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罗嘉妮

陈作明今年91岁,他个头很高,身板硬朗,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思维敏捷,仿佛还有当年战场上的影子。经历过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残酷战争,现在身体还残留着7块弹片,心脏装着支架的陈作明,却始终强调自己是一个幸运儿。

16岁踏上革命之路

1928年出生在增城山区贫农家庭的陈作明,8岁时父亲病逝,他和5岁的小弟与母亲相依为命,“没有吃过一顿好饭,穿过一件好衣,更没有鞋穿”。陈作明的童年注定充满了苦难。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进攻中国,陈作明尝尽了做亡国奴的滋味。

陈作明至今还记得给自己播下革命种子的启蒙老师陈惠清和那个清晨,他的苦难生活就此改变,“当时家乡小学来了一个教书先生,给我们讲革命故事,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45年,在这位老师的指引下,16岁的陈作明认准了只有抗日才能救国的道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们一行四人不辞而别,光脚翻山越岭,步行十多公里,“整整走了一夜”,投奔当时的共产党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我们踏上了革命征程,走上光明之路”。

走这条路意味着要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成为游击队员的陈作明从此在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的贫困山区作战,不仅要正面会战敌人,还要抵御北方的寒冷,“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裹着薄被单,垫着门板就睡了”。

大型硬仗屡立战功

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刚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的陈作明很快投入到大型战场中。1948年6月~7月豫东战役爆发,陈作明与所在的两广纵队一起首次参加了大兵团作战。“子弹和炮火在耳边呼啸而过”,陈作明作为尖兵班成员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敌军一次次发起进攻,又被我们一次次击退”,讲起作战过往,陈作明的语调愈发激昂起来。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历时50多天,最后两广纵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却也付出了沉重代价。陈作明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战役结束后,他获得了授奖,立下了一等功,还被评为战斗模范。

豫东战役结束后,陈作明与其所在的队伍又很快投入到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1948年11月6日正式开战的淮海战役,是陈作明所在的两广纵队遭遇的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当时,两广纵队担负着坚守卢村寨大方山“11公里正面、10公里纵深”地区的坚守防御,这是阻击敌方孙元良兵团南逃的黄金通道。“能否阻止敌方南逃,关系到淮海战役主动权,也是生死存亡的较量”,陈作明回忆当时死守硬拼的壮烈场景,“敌方天天用炮轰,几乎每一平方米的地方就落下一发炮弹”。

在大火熊熊之中,卢村寨几乎被夷为平地,部队伤亡情况严重,“各连都只剩下一两个班的人数”。熟悉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与陈作明同期入伍的战友们,已经所剩无几。

在“与阵地共存亡”的拼杀精神下,他们最终坚守到最后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陈作明也负了伤。“那时候打仗就是不怕死,还觉得很过瘾,满腔热血”,陈作明说,只是多年之后回忆起当年在战场上牺牲的已经长眠于淮海大地的战友们,自己作为幸存者感慨万千,心里很难过。

“打回老家”解放广东全境

陈作明摸了摸左耳下方残留的已经沉睡在此70多年的一块弹片,当时如果弹片再深入一分都可能要了他的命。由于当时战场医疗资源十分匮乏,这块来不及取出的弹片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在陈作明的身体里,还有类似的6块弹片没有取出来。

1949年,两广纵队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被划归东北野战军,准备渡江南下解放华南。“打回老家去”,陈作明激动不已,这也是当时两广纵队成立的初衷。当年7月,陈作明所在的两广纵队一路南下,顶着烈日,风雨无阻沿着平汉路,经漯河、信阳、穿越大别山,进入湖北、江西。9月30日,他们听闻新中国成立,一片欢呼鼓舞。接着,他们势如破竹,一路追杀敌人到中山、湾仔,直到敌人从海上逃跑。由此,1949年11月4日广东全境获得解放。

回到老家的陈作明被安排了新的革命任务:肃清土匪、特务和反动地主武装,维护社会安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生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珠三角社会逐渐稳定,治安明显好转后,陈作明又被调守条件艰苦、人烟稀少的龙穴岛严查走私,为祖国守卫好南大门。

支持鼓励下一代教育

20世纪50年代初,陈作明作为年轻有为的干部被调任外地,参与到中国空军的起步建设。到60年代,陈作明不仅工作忙、任务重,家庭负担也成倍增加。三个女儿相继出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食物严重不足,孩子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年迈的母亲也因病卧床不起。甚至在母亲病逝那天,陈作明都没能回家见上最后一面。1979年,一次难得的机会,他终于如愿以偿转业到广州,加入到家乡的建设中来。

1993年,陈作明从黄埔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光荣离休。然而,经历了大半辈子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陈作明不打算停下脚步,“65岁的时候身体还很好,就琢磨自己还能干点什么事”。他决定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来,连续两届担任黄埔区关工委顾问。

“到任之后,我发现大家对这个工作关注还不够,我就从内部做点工作。”陈作明说,他一直全力支持和鼓励下一代的教育工作,但凡有宣传教育活动,他都一定到场,“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出去做交流,讲述革命故事,并没有什么问题”。

对陈作明来说,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几十年来,他一直紧跟形势,始终保持每天一上午看报看杂志的习惯。他说现在家里订了《广州日报》《中国老人报》等四份报纸和几份杂志,上面的每一篇内容他都会仔细读,特别是国内外关于中国的消息和评论。遇到一本好书,他总是欣欣然看到深夜。退休之后,陈作明有时间来关心和陪伴自己的后代,每次他都带领他们一起学习。

写完两万多字回忆录

前几年,儿女们跟他谈心说,看到父亲经常去学校给学生们讲革命故事,去给各单位做报告,然而关于父亲的革命往事,家人却知之甚少。他们建议陈作明撰写回忆录,把人生故事完整讲出来。

一开始,陈作明觉得这件事不可想象,“首先是对自己文字水平不太自信,而且,我都已经快90岁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准确的时间、地点,况且很多地方也已多次改名,很难还原”。

虽然如此,陈作明还是尝试了一番。有时间他就拿点挂历纸来写一写,“有时候写得自己都看不下去,就撕掉了重来”。写了又撕,撕了又写,这样来回折腾了三四次,陈作明没有信心了。

这时,一位老同事劝他坚持下去。这位同事跟陈作明讲到自己早年参加革命的大伯,刚过世却没给子孙后代留下只言片语,大家都不了解他的革命故事,非常可惜。

这件事对陈作明触动很大,他决定再重新试一试,“这一次要打有准备的仗”。陈作明前后花了几年时间查阅东江纵队的所有历史资料,以及他所经历的战役的相关书籍,“比如我们在淮海战役中的作战点——卢村寨大方山就是在书中查到的”。有了足够的“储备”后,陈作明信心十足。

2018年,90岁的陈作明开始正式动笔,“一边写一边查资料,有时半夜灵感来了就马上爬起来写;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相关内容,就马上记录下来。”就这样写写停停,“写得不好就撕掉重来”,陈作明用半年多时间写下了两万多字,前后经过了五六次修改和上十次校对,终于著成回忆录《岁月流逝痕犹在》。“虽然这本书写得不好,现在看来这件事又做对了。”陈作明舒心一笑,他将这本书自费印刷,赠送给学校和图书馆,“希望能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与很多战死沙场的战友相比,我是幸运的。看到了祖国的解放和今天的繁荣昌盛。回顾一生,感慨万千。”陈作明的声音有些哽咽。眼前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神情格外庄严:“如果现在还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随时听从调遣。”

新闻推荐

“海外尖端人才8条”出台,尖端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 项目扶持资金最高可达15亿元

信息时报讯(记者张玉琴通讯员郭哲涵潘淑莹梅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人才引进又出大招。8月22日,该区正式发布《...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