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街村曲艺社:13年献唱近千场让群众过足“戏瘾”
夏街村曲艺社在表演粤剧折子戏《颂牡丹》。
粤剧艺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粤方言地区的中老年人追捧。他们三五知己组成乐队,当地称为“私伙局”,在公园、在广场、在平常人家都能见到他们在练唱粤剧选段。而这些由粤剧分支出来的曲种又被称为“粤曲”。近日,记者走访了成立至今已13年的夏街村曲艺社,了解其发展历程及其粤曲文化魅力。
文/图 记者周影红
粤剧发烧友组成表演团队唱大戏
“分飞万里隔千山,离泪似珠强忍欲坠仍在眼……”近日,记者来到荔城街夏街村已成为夏街村曲艺社的老祠堂,远远听到不时传出的阵阵悠扬动听的粤剧声,一群粤剧发烧友聚集在此“吹拉弹唱”唱大戏。
夏街村曲艺社成立于2006年,由20多名粤剧发烧友成员组成,是一个以粤剧曲艺传统表演的艺术社团。夏街村党支部的黎副书记告诉记者,该曲艺社成立之初没有固定场所演出,村委考虑到这个情况,专门腾出一所老祠堂供他们排练和演出,并每年投入经费为该曲艺社进行乐器设备更新等,支持曲艺社的壮大和发展。
该曲艺社成立以来,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黙黙耕耘,成绩斐然。13年来先后获得市第一届社区私伙局粤曲大赛二等奖、第九届羊城群众粤剧大联展活动羊城优秀私伙局称号、区首届粤剧曲私伙局大赛粤剧组一等奖,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负责“吹拉弹奏”的幕后师傅黎洪作介绍,他们的平均年龄60岁,为让乐队整体配合更加默契,无论寒暑每周都坚持训练。曲艺社副社长林碧霞说,“私伙局”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创办曲艺社之初到现在仍然每天钻研粤曲的奥妙。“流行音乐是固定的,谱子写什么就唱什么。我们粤曲同一首曲子每一次演唱都可以不同,因为可以效仿的流派很多,明星的唱法也很多。我们就是喜欢它的千变万化。”现在该曲艺社坚持每周两次集中训练,大家从四面八方为了共同爱好走到一起,吹拉弹唱,不亦乐乎。
坚持在乐湖表演曲艺节目
“好!”周一的晚上,增城广场乐湖舞台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当晚夏街村曲艺社组织社员在增城广场乐湖舞台为街坊上演一场曲艺表演,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捧场。
当晚虽然天气炎热,但是观众的热情高涨,现场掌声不断。不到七点半,群众已到达现场,担着凳子看大戏,美美地过一把粤曲瘾。这次演出的曲目包括《帝女花》《增江美荔花香》《白龙关》等8个节目轮番上演。
夏街村曲艺社成立13年来,共进行近1000场粤曲公益专场演出送到各镇街村(居)当中,让曲艺文化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赢得诸多社会赞誉。曲艺社社长黎润桃介绍,为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颂扬时代精神,曲艺社每月安排两次星期一在增城广场乐湖舞台为群众表演优秀的曲艺节目,通过这种形式让民族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粤剧进校园”活动传承粤曲文化
近年来,区文化部门大力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该活动在全区12所小学广泛开展。夏街村曲艺社认真践行戏曲进校园行动,该曲艺社的黎锐坚、林碧霞等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分派到小楼镇腊布小学、中新镇莲塘小学、石滩镇郑田小学等学校,推进“粤剧进校园”活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宣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粤剧曲艺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素养的熏陶、知识的普及、技能的学习。
黎锐坚说,在小学开设粤剧课程,让喜爱粤剧的孩子们有一个学粤剧、唱粤剧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粤剧艺术的熏陶,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把粤剧文化发扬光大。他们都很赞同这种做法,也希望粤剧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记者手记
粤剧在岭南有很深厚的民间基础,在增城,喜欢粤剧粤曲的老街坊很多,但因为剧目内容、演艺形式等难以吸引年轻一代,在粤剧青年人才方面不多,愿意走进剧场看粤剧的年轻观众也少。因此,粤剧传承与保护,需要从娃娃抓起开始培养粤剧爱好者。另一面,粤剧传承需要用好社会力量。在各镇街,有不少像夏街村曲艺社这样热爱粤剧的热心街坊,把他们发动起来,在社区活动中进行粤剧的推广和普及,讲粤剧故事,教粤曲唱腔,搞演唱比赛……这样既可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粤剧欣赏粤剧,让这个具有岭南特色的戏曲能够世代传唱下去。
新闻推荐
集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和社区服务于一体 增城区新塘镇党群服务中心揭牌
南方日报讯(记者/朱伟良周甫琦)“党员群众有了"心家园"。”8月26日上午,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并开始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