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书写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

深圳晚报 2019-08-27 06:13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近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73部作品评选结果公布,其中特别奖13部(图书占5部),优秀作品奖60部。花城出版社《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喜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

三地合作

共筑桥梁史上里程碑

《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是一本聚焦广东重大题材,由广东作家曾平标创作,广东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中国桥》以“心灵桥”作为轴线,从书名到章节都进行了精心编排,紧紧围绕“圆梦”来展开叙述,将现实和历史交织,书写从远古开始,伶仃洋和港珠澳三地对桥的渴望,以及三地人民共圆中国梦的奋斗事迹。

作者曾平标用时5年,到京粤港澳各地深入采访了方案构想者、项目管理者、大桥建设者等多位亲历的关键人物,描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轫到2018年梦想成真,港珠澳大桥的缘起、立项、论证、环评、施工的过程,对这座涉及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超级工程进行了全方位记录。怀有中国梦的人们,克服了无数来自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最终建成了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评价,以港珠澳大桥为题材的书中,广东作家曾平标的《中国桥》最扎实,是2018年广东最出彩的报告文学作品,可作为港珠澳大桥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它内容的丰富性和翔实性达到了一个境界。

这是一座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桥”

曾平标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在35年的演进过程中,每一个篇章、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中国桥梁历史不能抹去的文化基因。作为一个书写者,他正是循着它深邃的内涵去努力的。

书中有几大看点:比如攻坚克难,港珠澳大桥工程体量之巨大,建设条件之复杂,都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没有遇到的,岛隧工程33节沉管中的第15节沉管安装,经历了三次出征,两次返航,其艰难困苦在书中有比较详细的描写。比如科技创新,书中写到的大桥科技创新,这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一个分水岭,国家举全国科技之力攻关就非常有看点。再就是工程为了确保白海豚“不搬家”,多花了3.4个亿,特别突现环保情怀和责任担当。好几次,大桥人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让泪水涌到曾平标的眼眶边,以致他不得不停下手中沉重的键盘让内心稍作平静。

曾平标还透露,关于这本书的名字,当时有好几个选择,比如“三地一梦”“桥上中国”等,但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后来几经比较,最终选择《中国桥》做书名,主要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从物理上看,这座桥太特殊了,左手牵着香港,右手牵着澳门,一桥连三地,这种以物理联通港澳的形式是任何一座桥梁都不可比拟的,体现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桥”,这样的桥之前没有,之后也不可能有;其次中国是桥梁大国,也是桥梁古国,但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众多的桥梁修建却是被外国人把持的, 如美国人修了广州海珠大桥,英国人修了蚌埠淮河大桥,德国人修了济南黄河大桥。可以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圆梦桥,也是一座复兴桥。

曾平标表示,很有幸成为港珠澳大桥的一名记录者。正如他在后记里写的:“我在这片曾经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凝眸、沉思,怀着真诚,怀着崇敬。于是,我深深地弯下腰,以拾穗者的鞠躬,捧起伶仃洋上那些大桥普通建设者的一个个精彩故事,留给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人……”

新闻推荐

居委会主任张秉泉 社区内的“拼命三郎” 肩担重责 心系居民

初次与张秉泉见面,眼前这位大汉的形象似乎超越人们对“居委会主任”的理解。张秉泉有着接近一米九的身高,声音洪亮,一身黝黑...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