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则,必硬气 解释说服,要和气
垃圾分类达人逐个数
垃圾分类是政府、街道、社区和市民共同合力来完成的一项“大工程”,少了哪一部分都行不通。
在番禺区大龙街道分类科负责人刘桂珍的眼中,她的工作就是打造这项工程的基石:没有宣传资料,找来广告公司设计,在社区内铺开;居民没有分类意识,联合社区上门科普;没有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设立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设计垃圾分类运收、引进餐厨垃圾后端处理设备……基石的稳固是第一步,而剩下的,就要交给时间与每一个居民的努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
实习生张雨歆
大龙街的辖区中,农村是最难推广垃圾分类的。对其中居住的许多老人来说,垃圾分类是“冲击”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也不会说粤语,和老人有时候沟通存在些不便。”刘桂珍也有不少上门宣传的经历,但更多时候,由于分类科人手不足,更多的时候,她负责垃圾分类各方面工作的统筹安排。
同时,与居民沟通也是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刘桂珍提到她近几年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辖区内的小区实行全面撤桶,即撤除楼道内的垃圾桶,而全部改为楼下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点。为此,刘桂珍的办公室可接了不少投诉电话,“一天几十个投诉电话,持续了几个星期吧!”刘桂珍想起那段时间,笑了起来,“一天下来别的工作都来不及做了!”
应对居民的投诉电话,刘桂珍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遵从的是“和气为上”的原则,在接到投诉电话时,往往都从撤桶对小区的卫生环境的好处讲起,进而给投诉居民讲解“垃圾围城”的严峻情况,把垃圾分类对个人、对社区、对环境的好处层层解析,从而说服对方。
而有时候遇到一味发泄愤怒,不能理解的居民,刘桂珍也绝对能“硬气”起来。作为一个湖南人,她笑称“自己的脾气有时候可是很犟的。”“现在垃圾分类的条例都非常清楚明白,如果居民拒不接受,有关部门就可以按条例执法。”刘桂珍说,“一听到罚款,他们大多就会说,我不和你说了,就把电话挂了。”
就这样,这场风波蔓延了近2个月,而最终还是在刘桂珍的应对下慢慢被消解。
新闻推荐
活动花絮活动花絮广州市番禺区石基人民医院表演的节目《天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护人员表演的节目《天使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