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小常识

增城日报 2019-08-23 10:19

据广州地震监测中心正式测定,8月6日10时49分许,在永宁街百湖村附近(北纬23.20度,东经113.70度)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增城区新塘、永宁、仙村、中新等镇街近震中附近居民反映震感明显,房屋地面及家具有轻微摇晃并伴有沉闷地声,荔城部分居民听到较大声响。震级小于3级为弱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群众可以正常生产生活。下面小编为大家普及一下地震小常识。

1.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答: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

答: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3.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答: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4.地震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答: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地震发生在中午人们做饭之时,加之城内民居多为木质构造,震后立即引燃大火;而震裂的煤气管道和油库开裂溢出大量燃油,更助长了火势蔓延;由于消防设施瘫痪,大火竟燃烧了数天之久,烧毁房屋44万多座,造成10多万人死于地震火灾。

5.地震水灾是怎样造成的?

答: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例如,1786年6月1日,我国四川省康定南发生7.5级地震,大渡河沿岸出现大规模山崩,引起河流壅塞,形成堰塞湖;断流10日后,河道溃决,高数十丈的洪水汹涌而下,造成严重水患。

6.震后疫病为什么容易流行?

答: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达83万之众;实则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数万人,其余70余万人均死于瘟疫和饥荒。而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震后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但却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人间奇迹,次年春季流行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

新闻推荐

白云区人大常委会 到增城区考察

本报讯(记者周影红)白云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穗平昨日率考察组到增城区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城区人大常...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