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街“内外兼治”让垃圾分类落地生根
本报讯 (记者林春妮 实习记者陈海燕)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永宁街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并从实际出发教育群众、引导习惯,加大文明养成,让垃圾分类处置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垃圾分类 样板小区争做领头羊
据了解,永宁街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区域和人群特点,采取“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摒弃“一桶天下”格局。将分散的垃圾桶逐步撤除,固定小区几个合适的点位,安置垃圾分类厢房,实现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该街全力推进荔湖城社区、凤凰城社区凤鸣苑创建广州市第二批垃圾分类样板小区,永和社区太阳城御园、金康花园创建广州市第三批垃圾分类样板小区工作。另外,石迳村等11个村被永宁街定为2019年增城区垃圾分类推行村。
作为永宁街首批推行垃圾分类的11个试点村庄之一的石迳村,根据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特点,以颜色区分垃圾,具体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为了营造社会氛围,还通过大小会议、村广播宣传垃圾分类。值得注意的是,该村坚持“从娃娃抓起”,通过手抄报、绘画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意识,让垃圾分类根植于心。
在永宁街荔湖城社区,采用“定点不定时”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该社区每周都会安排工作人员在垃圾投入点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合理地投放垃圾,还会安排垃圾分类宣传员不定期入户进行宣传,帮助社区居民现场辨别和分类各种垃圾。
垃圾分类正在永宁街辖区内逐渐推广并细化,以简单、直观、易接受、易操作的方式创建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促进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有效解决“混收混运”问题,不断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内外兼治”让垃圾分类落地生根
记者了解到,永宁街通过“内外兼治”,既立足当下,出台相关的规定制度进行硬性约束,建好有利于垃圾分类的相关配套设施,更立足长远,培养社会公众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唤醒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让垃圾分类“落地生根”。
一方面提高硬件设施水平,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村(社区)内干湿垃圾驳运环节的规范化,是从源头上防止垃圾混装混运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取得实效的重要前端环节。目前,分别在凤馨苑和凤鸣苑投放小黄狗智能分类箱7个,全街各新建垃圾收集点均设有四分类标识垃圾箱共203个、餐厨垃圾运输车1辆。
另一方面增强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各村(社区)通过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消费者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据统计,近期永宁街举办垃圾分类大小宣传活动约30次,包括街道大小型活动宣传会、小区入户宣传、社区活动宣传、校园宣讲等,共派发约4000份宣传单张,受教育人数超5000人。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培训工作,永宁街还重点抓好执法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助力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
“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永宁街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永宁街将通过各种方式让居民速掀起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热潮,让广大群众熟悉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工作逐步走进千家万户,遍地开花。
新闻推荐
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我参加工作至今整整六十年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当时的“增城县新塘公社岗贝小学”当代课教师。虽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