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碧潭村: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开展垃圾分类 成功创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

南方日报 2019-08-16 06:37

南方日报讯(记者/朱伟良实习生/钟莹)走进增城区仙村镇碧潭村,眼前是村道干净整洁、民居整齐划一的景象。村民广场上、村道乡道上,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标语和公告栏,红蓝绿灰四种颜色的垃圾桶摆放在垃圾集中和村广场的大型公共空间。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要想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习惯和共识。

碧潭村位于仙村镇东北部,总面积1.7平方公里,辖3个合作社,全村305户,938人,全村生活垃圾日产量约0.8815吨,其中其他垃圾0.812吨、餐厨垃圾0.06吨、可回收物0.009吨、有害垃圾0.0005吨。

“因为是农村,很多人都不习惯垃圾分类,刚开始的时候难度很大,村民都不理解分类的用处和效果。经过多次宣传,和村民们解释、谈心,另外还进行垃圾分类评比,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垃圾分类这件新生事物。”仙村镇相关负责人说。

从2017年10月开始,碧潭村严格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原则,大力推行一户两桶(餐厨分类桶、其他分类桶),村民干湿分离分类投放,村卫生员定时上门收集,镇环卫部门定时定点统一分类运输的分类模式,其他垃圾、餐厨垃圾实行每天定时定点收集、日产日清、专车专运,经镇里压缩站压缩后,最终送至广州第六热电厂焚烧处理。与此同时,区供销系统设点定期上门回收处理纸品、塑料、金属、玻璃等再生资源,有害垃圾由镇环卫部门统一收集转运,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机制。

村里垃圾分类分为餐厨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每日定时定点收垃圾,每家每户在家分好类别后,每天上午8时左右、下午2时左右有专人上门收垃圾,收好垃圾后运到中转站再进行压缩处理。

碧潭村党支部书记赵景枝说,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党建引领是关键,党员干部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良好格局。“我们经过党支部、党员带头开会明确细则,然后用画报、小喇叭等工具去宣传开展垃圾分类。”

在碧潭村,村干部不仅时常主动上门宣传演示,还挨家挨户手把手教会村民分类要求,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集中培训学习活动、派发宣传单张,制作更新宣传栏、灯柱旗、墙画、标语等加强宣传引导。“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村上下的新风尚、新习惯,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他说。

此外,为巩固成果,村里成立督导检查小组,定期对村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制定了垃圾分类评比办法,设立垃圾分类工作荣辱榜以及保洁员评优栏,每月对村民的垃圾分类工作以及保洁员工作的评比结果进行公开。“村里有一个环境卫生评分,表现好的村户就表扬奖励,不好的就曝光,并登上曝光台。”赵景枝表示。

碧潭村通过科学管理谋划,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落实,村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高,成功创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

新闻推荐

二等奖 与死神抗争到底

2018年5月18日,注定是个惊心动魄的晚上!(一)19点28分,产房中的一幕!助产士A:“姜女士(产妇),不用太紧张,放松心情,配合好我们,一会就...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