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息的人流 奔跑的城市

广州日报 2019-08-12 03:53

马小毅余一村(受访者供图)白生斌苏文(受访者供图)

前言

一条条道路,沟通东西、汇聚南北;一座座车站,人来人往、迎新送旧;一个个交通枢纽,开怀拥抱、海纳百川;一桩桩工程奇迹,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一件件历史地标,感受变迁、见证历史。

今天,本报大型系列报道进入第六辑枢纽广州,我们选取了6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交通枢纽工程,依旧用手绘方式加以呈现。

“70年70广州地标”系列共12期,集齐本系列所有版面,完成形为“70”的拼图,您就有机会参加后续活动。

1987年拔地而起的人民路、六二三路高架路(即人民南高架),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条高架路;1974年建成的广州火车站,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1996年完工的广州东站,见证了城市中心的东移;1999年正式运营的地铁一号线,打破了“广州地质不可能修地铁”的神话;2000年通车的内环路,勾勒出广州城市中心;2010年投入运营的广州南站,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高铁枢纽站……

敢为人先的广州人一路开放怀抱、风雨兼程,在这片热土上屡开先河、攻坚克难、不断创新,描绘出华南地区最硬核的交通枢纽,也成就着城市经济的腾飞。

1987年9月20日,经过了10个月的工期,耗资1.3亿多元,中国内地第一条城市高架路落成。这座北起人民北路流花湖畔、南接后来建成的内环路的高架路,所到之处,正是以人民路、南方大厦和十三行为主的区域,也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广州西部商圈。

据记载,开放日当天,15万人涌上人民桥参观体验。从当时一名摄影记者拍摄到的高空俯瞰图中可以看到,高架路自北向南,在临近珠江边的位置分成两路,照片中攒动的人流连同脚下的这座桥,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景象甚为壮观。

据原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张靖口述稿整理内容,人民路、六二三路高架路系统工程,并没有完全照搬国外或者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工程设计,而是根据广州实际情况做出了多项大胆创新。如在天桥上设计花槽这一概念、匝道无伸缩缝连接,以及梁和墩的创新技术等,在国内当属首创。

人民南高架建成后,形成了老城区南北向交通大动脉,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也首度开启了广州城市交通的“立体化时代”。

如果说,地面上架起高架是开先河,那么在这片热土之下“织网”,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创新。

1999年6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西朗至黄沙站首段5.4公里线路开通,开启了广州公共交通的“地下时代”。

彼时,广州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素有“世界地质的博物馆”之称。为克服地质难题,上万名建设者将全球各国地下隧道施工方法,全部应用到一号线的隧道建设中,包括明挖法、矿山法、沉管法、盾构法,首次成功打通了一直以来被喻为“世界地质博物馆”的广州岩层,也打破了“广州地质不可能修地铁”的神话。

由此,广州地铁一号线在中国的工程建设史上创下了许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条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地铁,中国第一条科技含量最高的地铁……

有了一号线的“试水”,广州初步积累了一些在复合型地层里的实战经验,之后的地铁“织网”速度更快了。数据显示,今时的广州,14条地铁线贯穿于城市地下,全网日均客运量达918万人次,居全国第三。客流强度1.92万人次/km,居于全国前列。预计在2023年,广州地铁将达到19条、843km、440座车站的规模。

于许多人而言,广州火车站是抵达广州后的第一站。主楼顶端“广州站”三个字,以及两侧的“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标语,在任何时候都格外醒目,也成为认识广州的“初见”。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如珠江潮起,内地的务工者也像潮水一般涌入广东,这潮水进入广东的闸门,便是广州火车站。广州站当时一度成为京广、广九、广汕等多条铁路线交汇的枢纽。难怪有人形容,广州火车站每年春运的客流量之大,相当于搬运了一座城市。

随后,广州市的铁路枢纽创新加快步伐。1996年完工、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繁华商业地段的广州东站,见证了城市中心的东移;2010年,广州南站全站竣工,成为华南地区最大、最繁忙的高铁枢纽站。

目前,广州铁路枢纽已经形成了“三主一副”的格局,广州南站、广州站、广州东站为主客站、广州北站为辅客站。四大铁路枢纽年旅客发送量达到1.31亿人次,开行客车近600对,均列全国第一。

屡开先河的枢纽工程,记录着广州人不断创新的步伐;

上天架桥入地“织网”的交通体系,背后是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川流不息的客流,容纳的是广州海纳百川的胸襟;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社会经济联系也将变得更加紧密。敢为天下先的广州,未来将在推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上再提升,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贡献一份广州力量。

专家视角

马小毅: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广州交通规划务实又开放

广州交通规划有一种很务实开放的态度,并敢于创新、探索求真。当时内环路在设计之初,由于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设计方案是双向4车道、设紧急停车带。但为了更长远的考虑,当时克服重重困难,提出了在原基础上拓宽2米,局部困难路段车道宽度从3.75米压缩到3.3米,并合理利用原紧急停车带空间,在整个结构不用作“脱胎换骨”的情况下,将内环路大部分路段做成了双向6车道,避免出现国内部分城市高架环路通车没多久就出现塞车的情况。

余一村: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广州交通发展具有传承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交通界普遍认为,仅解决路口的问题无法对整个交通系统进行改善,而需要明确道路的分工与分级,实现快慢分离,保障交通流的连续和快速。因此,广州引入了“连续交通流”概念,并构思建设高架道路和立体交叉的快速道路系统。这一概念对人民南高架、内环路的建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广州的交通发展呈现出与其他国内城市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传承性。广州沿珠江由西向东,城市发展的脉络现在依然清晰可见。例如,越秀区目前仍保留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非机动化出行为主的路网结构体系,而天河区则呈现出新世纪机动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征。

百姓情怀

七年前“初见”广州

七年后“第二故乡”

白生斌:

专利审查员

2012年毕业南下来到广州打拼。回忆起自己当年坐着火车摇摇晃晃50多个小时来广州,当时一出站,回头就看到“广州站”三个大红字在夜空中很亮,霓虹灯深夜依旧在闪烁,这就是我与广州的“初见”。

转眼七年过去了,广州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以前从广州去香港,需要先坐车去深圳,再过关坐一个多小时港铁去往目的地,大半天都在路上奔波。现在可以直接在广州南站坐高铁到达香港西九龙站,去香港快多了。

苏文:

市民

我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那时我住在黄埔区,印象中,城区以外的地方都是大片的田地,从家去一趟城区要换好几趟接驳公交。以前从远一点的区去市中心人们都说“去广州”,现在交通便捷了很少有人这么说了。

记得上初中那会,有一年过年和家人“跋山涉水”去城区“行花街”的经历。那时我们要先从当时属远郊的黄埔区坐公交车到近郊的车陂,再换乘另一趟公交去中心城区,之后,再换乘去花街的公交。由于晚上回去的比较晚,到了车陂后,发往黄埔的公交车已收车了,大家步行五六公里才回到家。

建筑目录

大北立交1964年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为配合白云机场而兴建。是中国内地第一座立交桥。

29广州火车站1974年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西路,1959年开工建设,1974年建成并开站迎客。广州站是广州市内最主要的铁路客运站之一,也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站之一。

1986年,当时的广州作为港澳台居民和海外侨胞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城市之一,广州火车站竖起了一条全新的霓虹灯标语“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这一标语与由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名的“广州站”三字,一直保留沿用至今。

30人民南高架1987年

1987年9月人民南高架正式落成,北起人民北路流花湖畔、南接后来建成的内环路,全长约3.5公里。人民南高架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城市高架路,也是我国第一条在老城区建造的高架路系统工程,建成后形成老城区南北向交通大动脉。

31广州东站1996年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繁华商业地段,前身是大沙头站、天河站。1996年9月,新广州东站正式启用,车站增加了股道、站台、站房等,将运送客流量提高到四五万人次以上。是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的起始站,也是全国最大铁路客运口岸站。

32地铁一号线1999年

1997年6月28日,广州首条地铁线一号线西朗至黄沙站,首段5.4公里线路宣告如期竣工并试运营。1998年12月28日,一号线其余的工程宣告全部竣工。1999年6月28日正式运营。一号线由西朗至广州东站,大体上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全线长18.497公里,设计容量为单向断面5.5万人次/小时,日客流量最高可达113万人次。

33内环路2000年

2000年全线通车,是广州市中心的一条以高架为主的环形闭合快速路,设计时速50~60公里。A线为逆时针行车,B线为顺时针行车。

全长26.7公里,其中高架路20.26公里,大部分路段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总投资62.88亿元。全线共设有74个出入口,并有7条放射线与广州环城高速公路相连接。

34广州南站2010年

广州南站于2007年3月23日开工建设,2010年9月30日全站竣工,总投资114.39亿元。目前是华南地区最大、最繁忙的高铁枢纽站,是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高铁枢纽站。

广州南站实现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2010年开通至今,每天列车开行对数由最初的33对增加到453.5对;日均旅客发送人数由1.5万人上升到22.72万人(2018年),最高日40.43万人(2019年5月1日)。

参考文献:

[1]红木棉之窗总第25期之《风雨兼程写荣光》

[2]广州铁道报(2014年4月11日第二版)

[3]《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社会卷(人民出版社)》

专题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手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

本版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方圆

新闻推荐

纠结“住改商”骏汇大厦“住改商”问题在核查整改,但是“住改商”尚无解题标准“答案”

骏汇大厦“住改商”问题在核查整改,但是“住改商”尚无解题标准“答案”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