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里扒龙舟 你见过没? “天河文化创新之路”图片展将于8月~10月进行巡展

广州日报 2019-08-12 04:14

《创新之路—天河区文化发展纵览》一书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天河文化创新之路”图片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秦松)日前,“我爱广州,我爱天河”——文化强市爱城活动启动仪式暨《创新之路—天河区文化发展纵览》新书发布及“天河文化创新之路”图片展揭幕仪式在天河艺苑举行。该书对天河建区以来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摩天大楼间扒起龙舟,天河实现了都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据悉,“天河文化创新之路”图片展将于8月~10月进行巡展。

龙舟在摩天大楼间游走

“在当今国际大都市中,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北京、上海,每一年的端午节,有哪一个城市在CBD举行传统的龙舟比赛?恐怕没有。广州却是一个新旧融合的"独行者",每一年的端午,曾经的猎德村村民从住宅楼中走下来,去到世世代代埋藏龙舟的河涌里,起龙舟、洗龙舟、赛龙舟、吃龙船饭,如此独特的风景来自城市独特的历史塑造。”在《创新之路—天河区文化发展纵览》一书中,作者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如此写道。

梁凤莲认为,与曾经在田野中穿行不同,今天的龙舟在摩天大楼间游走,是都市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勾勒出的独特风景。事实上,猎德人依水而居生活在猎德涌畔已九百多年,百年水乡生活孕育了独特的龙舟文化。如今,时过境迁,水乡田园的风光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位于天河CBD的猎德村还保留着龙舟活动的各项传统。

集体记忆建构城市整体历史

事实上,猎德龙舟只是天河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在这里也能寻找更多广州历史留下的痕迹。不过,相比其他中心城区,对于一个建区历史很短而且也并非传统文化中心城区的天河来说,这恐怕并不容易。

那么,在城市的旧空间被日新月异的蓝图覆盖的同时,究竟什么是历史留给天河和广州的文化遗产?梁凤莲认为,不仅仅是古代建筑和旧城肌理,而是可以由当代天河人自我“建构”的集体记忆。

“今天的天河人不仅仅是老一辈就落户沙河、车陂、员村、石牌、林和、棠下、猎德、冼村等地的村民,而是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广州人、广东人、兄弟省市人、外国人,时过境迁,历史的细节一一被记录在官方的档案里,数百万天河区常住人口是通过认知和想象来建构前辈的生活状态,并以此合成集体回忆,他们的文化认同源自对于整个广州而不仅仅是天河区的集体记忆。”梁凤莲说。

为广州再建一个新中心

古代的广州,和中国很多城市一样,受居住人口、经济总量的限制,城市的规模不大,因此,建筑一道环形的城墙,就可以明确标示城市的范围,墙内为城,墙外即村。现在的天河区古代在城墙之外,其文化源头是典型的乡村文明,在猎德、冼村追溯的文化传统都是岭南水乡旧时的文化形态,包括龙舟风俗、祠堂建筑等,是典型的自发、自生型民间文化形态。

梁凤莲认为,在广州拆除城墙建立现代意义的“广州市”之前,现在的天河一直在城市中心以外漂移,从公元前214年广州诞生到1985年天河建区,天河与广州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墙外的天河,当时天河可以说是官府投资建设文化的一片空白之地;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纳而不管,虽然已经被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但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时局动荡,天河的开发并没有进入实质性的行动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天河区地方政府的建立,推动天河区成为广州的中心城区。三十余年的征途,天河区走过了从“新区”到“中心区”的奋斗历程。

据悉,《创新之路—天河区文化发展纵览》一书由中共天河区委宣传部于2017年委托梁凤莲负责撰写工作,历时2年时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新书发布会上,梁凤莲详细介绍了《创新之路—天河区文化发展纵览》,该书既是对天河建区以来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另外,天河还将开展“天河文化创新之路”图片展,通过精美摄影作品,展示天河区文化崛起、创新和繁荣的城市面貌。图片展将于8月-10月在南国书香节(8月16日-20日)、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8月26日-31日)、广州购书中心(9月25日-30日)、正佳广场(10月)等地进行巡展,让广大市民群众一饱眼福。

新闻推荐

这间菜市场管理方对存在短斤缺两行为的档主祭出硬招 头一遭!不够秤就挂黄牌警告

档口上方贴有黄牌警告,档主仍在淡定营业诚信建设万里行羊城晚报讯记者李焕坤摄影报道:7日,有广州市民向记者报料称:珠江新城...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