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坑贝村

羊城晚报 2019-08-07 13:18

□刘修建

在南方清冷的雨中,我们撑着伞,走过山野,走过小桥,走过古老榕树下青砖和麻石铺就的小路,听着雨滴的声音,走进了坑贝古村落。

据说,这个位于增城区中新镇的坑贝村,建于明清时期,因为附近的金坑河产有坑贝而得名。村落坐南朝北,从西头往东边望去,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岭南风情的广府民居,方方正正,整齐地排列着。纵向第一排,依次排列着书房、官厅、祠堂、村屋,最后是碉楼和后山,形成了一个以“式谷毛氏祠”为核心的古村落建筑群。

老屋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一些民居还有高高的耳锅屋顶,像极了明朝时的官帽。村落内部的房屋整齐划一,纵横交通,五间一排,十一间一列,如同排兵布阵一般,井然有序。当年带领族人来此安家落户的毛氏兄弟,是两位明朝的将军,在抗清失败后,一路辗转跋涉,来到这山高皇帝远的岭南。难道是为了防备清廷的追杀和土匪的袭扰,将军兄弟俩特意设计了这样精巧实用的村落模式?

宽大的禾坪用条石和青砖铺就,水沟纵横,已经长满苔藓和野草。一个个坑坑洼洼的履痕,似乎在告诉我们:农作之余的傍晚,将军巍然站立在祠堂的台阶上,命人点亮禾坪四周的火把,指挥族人习武操练。

书房,第一间是将军阅览群书的地方,而房屋深处应该是供宗族子弟学习四书五经的私塾。可以想见,清晨,在百鸟和鸣中,那稚气未脱的琅琅读书声便响起在这迷蒙的山野,给这个离世而居的村落带来无尽的朝气和希望。及至有一天,祠堂前高高的旗杆左右,多了几块刻着功名的石碑。

官厅,定然是族中长老议事决断以及接待朝廷官差所在,这些族中长老,或许原本就是将军手下的校尉。雨,还在下,整个天空阴沉沉的,这使得处于第一排中心位置的祠堂越发显得古老沧桑。

小巷里很是寂静,只有间或传来的几声鸡鸣狗叫声和几位留守祖居老人蹒跚的脚步声。风,从四通八达的巷弄里穿行而来,将一股清凉洒在我的脸上。这时,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衣长裙的少女,撑一把油纸伞,翩然而至。她青春的脚步,飘逸的长发,立时让沉寂多时的古巷灵动起来。

走出巷口,天空豁然开朗,雨,竟然停了。走过禾坪,走过门楼,眼前居然是一口6000平方米的水塘。水塘呈半月形拱卫在村子的最前方,宽大的水塘里长满了睡莲。斜倚栏杆,不觉清风徐徐,惬意无比。

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莲塘之上,霎时珠玉乱滚,烟雨蒙蒙。风雨中斑驳的坑贝古村落,已经老朽,已然残破。但它的旁边,子孙后代建造的新坑贝村已然矗立,精巧的小楼,青翠的果园,飞翔的鸟儿,崭新的汽车……

新闻推荐

增江街梳理公布辖区 20处学生上放学涉水点

本报讯(记者何秋玲通讯员列纬伟)夏季是学生溺水事故高发期,尤其暑假期间,预防学生溺水工作不可松懈。记者从增江街获悉,日前,该...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