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家、省、市各级运动队输送700多名优秀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39项次 增城运南业余体校:世界冠军的摇篮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刘秀华、庄主、袁雅琪……一名又一名体育健儿在增城区运南业余体育学校茁壮成长,他们的名字在国内、国际大赛上一次又一次响起。
从1997年复办至2018年间,区运南业余体校向国家、省、市各级运动队输送700多名优秀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39项次,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运南学校以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完善的硬件设施及多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运南体校人才辈出
刘秀华是石滩麻车村人,是增城第一位世界冠军。1988年3月,年仅13岁的刘秀华被广州举重教练相中,被送至广州体校就读。1991年5月,刘秀华正式进入国家队,从此开启了她传奇的国家队生涯。在15年的举重运动生涯里,刘秀华14次获得世界冠军、9次亚洲冠军,并20次打破世界纪录。
在蹼泳项目上,运南健儿同样是国家队的中坚力量。庄主在2007-2013年就读区运南业余体校,她在2014年游泳世界杯总决赛上夺得4×100米蹼泳接力冠军;袁雅琪则在2003—2006年就读区运南业余体校,她在2010年游泳世界杯上夺得200米蹼泳冠军。
据统计,在2013至2018年间增城籍运动员参加的全国级别以上比赛中,共夺得世界冠军43项次,亚军21项次,季军7项次;亚洲冠军23项次,亚军7项次,季军2项次;全国冠军20项次,亚军12项次,季军16项次,其中大部分运动员由区运南业余体校培养输送。
普选分选结合 发掘体育苗子
区运南业余体校复办于1997年,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区教育局联合开办。
“选材成功是训练成功的一半”。区运南业余体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选材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采取普选与分选相结合的方法,着力发掘体育苗子。
普选分为初选、集训选材、实训三个阶段,首先在每年暑假前对全区190多所中小学进行撒网式的选材,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挑选出训练突出、各项素质全面或有某方面特长的体育苗子。
分选则有多种途径,如由体校教练员到全区各级运动会现场进行选材、家长或各中小学体育老师向体校推荐等。通过各种途径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选材面,以保证充分地挖掘出有潜质的体育苗子,为日后提高业余训练效果提供有力的保证。
规范管理 学训并重
区运南业余体校坚持“文体并重”的方针,在确保完成文化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再进行业余训练。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生日常行为和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
一方面,区运南业余体校非常注重教练员和教师的配合。教练员和教师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双方互通学生在训练和学习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多项标准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在训练的同时加强文化课的学习,推动学生德智体美育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保证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区运南业余体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练员、教师工作考评的主要依据,促使教练员和教师对文化课给予充分的重视,督促学生加紧文化课的学习,努力营造学习风气好、训练气氛浓、日常生活规范化的良好校风。
在体育训练方面,区运南业余体校注重科学训练,教练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各项目的教练会结合全年度的比赛时间科学划分训练周期,在训练中注重学生的一般性身体素质练习,以便为更高强度的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
同时,为保障训练质量,学校每月对教练的训练计划进行一次检查,在训练周期结束前一周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评定,考查学生的训练质量,并对教练的训练计划给予评价,要求教练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质量对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影红谢锡权)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7月19日,副区长尹博望率慰问组到仙村镇走访慰问驻地部队,代表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