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楼、小作坊 也能变身科创基地?海珠大塘昔日污水横流、隐患重重的社区清退62家工厂,引入科创园项目
[摘要]海珠大塘昔日污水横流、隐患重重的社区清退62家工厂,引入科创园项目
我们希望以点带面,带动大塘片区更多的旧物业实现腾退改造、业态升级,让这里变得更宜居。
污水横流、三线乱搭、低端服装加工后的边角料随处丢弃,卫生、消防安全隐患重重……这里是位处海珠区大塘地区随处可见的景象。因为脏乱,这个区域平素乏人问津,唯一被媒体所关注的时段,往往是年后的招工旺季,这里稀缺大量的低端服装生产工人时的招工难。而折射出来的则是高能耗、劳动力高度密集低端产业聚集的缩影。
同样的大塘区域,在区来穗管理局牵头下,经过出租屋业第三方托管、代管,经过民间资本的引入改造,昔日的低端服装作坊,能悄然的变化成科技成果和人工智能转化基地、高新技术生物医药公司和高端人才培训机构,成为一个新兴的、阳光的科技创新基地。而发生于海珠区大塘城中村内这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前后不足1年的时间。
旧貌:废料散乱污水横流
对于海珠大塘的这一系列变化,德臻集团总经理龚瑞聪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在去年接手项目改造计划之前,也就是德臻科创园所处的几栋握手楼宇里的情况足以刷新所有人对低端制造业聚集的城中村的认识底线。
在这也就是3万平米的物业里,一共拥有77家商户,其中小型制衣厂、复合压折厂、印花厂、绣花加工厂、缩水厂等就有62家,全都和制衣领域有着莫大的关系。另外15家商铺,则集中于小五金加工、装饰建材、汽车美容、小食和小宾馆等多个领域。
产业规模相对低端也就罢了,根本就没形成聚集效应。每一家商铺、工厂就要私拉一条管线,然后将生产前后的物料、废料,随地丢弃在楼道里、外,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要将物业升级,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第一步就是对现有的低端产业实施腾退。“那些厂家、商铺手中也是手握着房屋租赁合同的,我们作为物业代管方,肯定不能强制清退,也不能断水断电,只能在柔性的疏导,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帮他们寻找出路”,龚瑞聪表示,到了2018年8月底,全部的62家各色工厂完成了清退。
到了10月底,全部的15家商铺完成了清退。
“然后我们科创园项目全面入驻、装修,到了11月,就开始有一系列高端产业开始进场合作。而此时的房屋租赁租金,已经是原业主将物业出租给小工厂、商铺前的3倍以上,地方政府租赁税收即时翻十倍。”
而昔日的小服装厂、印花厂,很快就成了高端的瑜伽培训基地、烘焙培训基地以及高端的生物科技经营公司……入住企业的利税大大增长不说,而且能耗大大降低,污染大大减少。
“对于物业升级改造中必须要经历的腾退治理,通过前期工作的努力,科创园项目确保了改造工作做到了‘三无’(无信访、无投诉、无纠纷),安全顺利地完成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新颜:产业更高端,几乎无污染
在13日南都记者造访德臻科创园时,昔日头顶密如蛛网的管线已然消失。代之以入墙、入地的管道网。即便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雨,硬化的地面上也再没有横流的污水。
而在昔日的阴暗、嘈杂的服装、加工厂所在地,则被一间间窗明几净的课室、办公室所取代。在大楼的瑜伽教练馆内,青春、朝气的年轻人在课室里跟随着印度教练做着各种难度的动作。“这里不是普通的瑜伽馆,而是培养瑜伽教练,而这些培养出来的瑜伽教练,未来就是健身馆、瑜伽馆的经营者”,该培训项目负责人表示。
仅仅是初步的匡算,这家租赁了科创园一层楼的培训机构,每位瑜伽学员的培训费用在万元以上,每月招收的学员,有来自全国范围的上千人规模。这家教育机构每月的营收,就在千万规模,一年就超过了一亿的规模。“仅仅这一家培训机构,甚至已经超过了原有77家商户的总额”,龚瑞聪表示,如果说这些出租屋原业主,在此轮改造中获得了超过多倍的铺租的话,那么由于高端企业、培训机构的入驻科创园,各级政府也是从中非常收益的,不仅仅是产业规模更为高端,利税也大大增加了,引进高端人才,大大解决人才就业,而且几乎无污染。
治水:让出一楼临涌楼宇建骑楼
海珠区为珠江环绕,河涌密布本是生态优势,但生活在大塘涌周围的海珠居民,对河涌里的黑、臭诟病不断。而科创园正好就位于这一河涌旁边。
“区域改造要和治水、治污结合起来。为了配合大塘涌的改造工作,我们把所代管的3万平米物业的一楼临涌一边物业全部进行了改造。且全部改造为临街的骑楼”,龚瑞聪介绍说。
大塘涌由南洲街道、江海街道、华洲街道管辖,全长1.678公里,属于海珠湖的外围河涌,曾因周边居民楼、制衣、印染小作坊污水直排导致水体黑臭,同时两岸房屋紧贴涌边而建,让“涌边散步”成为不可能。而今,大塘涌的两岸正在进行工程建设,河道两岸的排污口均封闭,经近一年的整治,以往发黑发臭、河道漂满垃圾的景象不复存在,同时一侧旧居民楼因地制宜打造成仿骑楼式景观,美观之余还能安全容行人通过。
从聚德南路进入,大塘涌的两岸正在进行工程建设。只见道两岸的排污口均封闭,河岸两旁换上新的石护栏。“原本河岸两旁楼宇的外墙紧贴河岸,现将框架结构楼宇外墙拆了,仿照旧骑楼的形式,打造出人行道。”龚瑞聪告诉记者,以前有些河岸道路仅有80厘米,改造后拓宽至两米多,可容纳两个人并排行走。据悉,该路段支涌上的洗车店现已改为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服务。
“我们希望以点带面,带动大塘片区更多的旧物业实现腾退改造、业态升级,让这里变得更宜居。”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
新闻推荐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涛通讯员穗府信)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