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生活垃圾“混收混运”难题,海珠对症下药 从源头着手建立了“四中心一平台”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当问及为何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时,“前端分类了,但环卫车混着拉走了,所以不愿意分”成为不少市民的回答。针对这一难题,海珠区自2014年起就从“分类收运”中间环节入手,着力解决“混收混运”难题,经过5年时间的常抓不懈,分类收运效果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肯定。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从源头着手。为推动源头减量,海珠区建立了“四中心一平台”(即木质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大件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废旧玻璃分拣回收中心和工业布碎信息交易平台),引进相关资源回收企业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以木质垃圾回收处理为例,位于海珠的琶洲会展中心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展览中心,每年举行上千次各类展会,但密集的展会也产生了大量以木板和人造板(包装物)为主的废木材。对此,由广州市供销总社发起设立、海珠区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运作的木质垃圾回收处理中心于2014年10月15日投入试产运营。该处理中心对接琶洲周边会展撤展木质废弃物的清理、资源回收、加工处理,同时对街道、社区回收的废弃木料及海珠湿地的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月均回收处理量约3000吨。
“四中心一平台”的建立初见成效。2018年海珠区累计清运生活垃圾84.8万吨,回收高值可回收再生资源36万吨,低值可回收物约18万吨,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9%。
此外,海珠区还从标准化管理和“智慧分类”入手,打造72个精准分类样板小区。制定样板小区“13个一”创建标准和《海珠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手册》,投入1600万元工作经费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化建设项目,对72个样板小区和重要公共场所的分类投放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针对“干湿分离”这一工作难点,海珠区城管和执法局专门制定了《海珠区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强化分类收运实施方案》。同时,海珠区也积极开拓“分类垃圾怎么投”的新思路,创立“干湿分点”投放新模式,实施其他垃圾“楼层放”,餐厨垃圾“楼下投”制度,稳步推进“定时定点”投放。此外,该区还充分发挥“绿色账户”的积极作用,逐步扩大“GSI”城市驿站和“分类积分宝”垃圾分类智能项目试点范围,探索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接下来,海珠将把72个样板小区全部纳入强化分类收运范围,对样板小区餐厨垃圾实行“公交式”分类收运,并对落实不到位的小区严格实施红黄牌警告机制和“不分类、不收运”拒收拒运机制,倒逼前端分类投放进一步规范、精细和主体责任落实。
南方日报记者傅鹏
新闻推荐
广州向水而生,因江而兴,围绕珠江做文章始终是城市建设的主基调,由此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在江岸,传统和现代相互交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