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平台搭起街道人大“成长阶梯” 荔湾在全市首创人大街道工作室 20年实践倾听社情民意
金花街人居环境日渐改善,图为街道建设的图书馆。人大代表助力金花街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三级代表工作平台的建立,真正实现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
代表听民声专题
“20年了,我看到人大金花街道工作室越办越好,工作室也在全区各街全面开花,真的很高兴,当时的梦想变成了今天的现实。”退休多年的荔湾区人大常委会联络工委原主任李锦煌感慨说道。
时间指针拨回1999年。广州市荔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街级人大工作机构——区人大代表金花街联组工作室(以下简称“人大金花街道工作室”),没想到摸着石头过河之举,犹如投石击水荡起层层涟漪。工作室有效地将区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工作延伸到街道,在监督视察、联系选民、服务代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荔湾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之举频出,建立了“人大街道工委—社区联络站—民情观察员”三级代表工作平台,一步步走上“成长阶梯”,架起了党和政府、代表及选民之间的桥梁,展现出了蓬勃的朝气和活力。
文/何瑞琪图/陈忧子
首创:
在全市率先成立街级人大工作机构
千禧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步伐加速,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不断下沉,使街道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担负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必须夯实街道人大工作的基础,系牢与人民联系的纽带,保障和推动城市的改革发展。
处于时代发展旋涡中的金花街,是广州老城区极致化的“缩影”。它的面积虽小,仅1.168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极高,常住人口达5万多人,而破旧平房占全街面积的四分之一,水浸街、危房多等“城市病”加剧。1998年原金花街和兴龙街合并成新金花街后,亟需理顺工作机制,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人大金花街道工作室成立前,各街道书记兼任代表联组组长,街道事情真的太多了,很难投入到联组的日常事务上来,人大代表的作用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时任荔湾区金花街道党工委书记李耀楷回忆道。
刚调到人大工作的李锦煌,那时也深感加强街道人大工作的急迫性。她经过调研发现,由于联组组长和联络员都是兼职的,部分联组缺乏组织能力,甚至出现在闭会期间一年仅有1~2次联组代表活动的现象,与老百姓的距离不够近,显然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种种问题,都需要一个“抓手”,设固定的工作机构和人员负责代表工作,才能让人大工作在街道“不断层”,代表活动在街道“不掉线”,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街道“不掉链”。
经过长时间的筹备,1999年,荔湾区人大代表金花街联组工作室应运而生。不仅把街人大代表工作纳入街道的主要职责和任务,而且增加了一名代表联组专职联络员编制,由区人大常委会聘任。这块带着探索性质的“试验田”,日后在多方的关怀下,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做法:街道联组工作逐步创新
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解决“广州镬底”的“水浸街”
区人大代表金花街联组工作室成立后,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
工作室通过设立征求意见箱、印制代表联系卡、开展集中走访等多种形式,打破了选民群众对闭会期间人大代表们处于“潜水”状态的印象。工作室成为真正的“人大代表之家”,代表们“回家”频率高了,自然缩短了与群众的距离。用李耀楷的话来说:“老百姓和代表们路过工作室都会进来聊聊天,聊着聊着就把想干的事聊出来了。”
工作室也着力完善服务,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保障。联组代表活动明显比以前多了,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联组活动,每月不定期开展代表小组活动。
除了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听取有关部门汇报、现场视察外,还增加了问卷调查、专题调研、选民与代表座谈等,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发动代表为促进街道各项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
当时,“落雨大、水浸街”是解决呼声最大的问题。2000年前,凡是报道暴雨的新闻,一定少不了金花街。它地势是广州老城区最低的地方,有“广州镬底”之称。住在中道南巷数十年的郑先生还记得,有时水深一两米,家里的床、冰箱、家具全浮起来,有时大家不得不搬去亲戚家住。
抓住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工作室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并迅速反馈到区人大。在多方努力下,2000年荔湾区在太保直街修了水泵厂,下大雨用水泵抽水,金花街终于摆脱了“水浸街”的历史。
22个街道均设立人大办公室人大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如今在全国范围,街道基本设立了代表联络服务工作的机构,人大街道工作室(站)处处可见,为代表融入区域发展创造了条件。
2013年,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人大工作的意见》,荔湾区成立了区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街道工委”)。如今,全区22个街道均设立了人大办公室,还建立了179个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把省、市和区300多名三级人大代表全部安排进来。只要社区居委会对外办公,联络站就“不打烊”,随时接待选民群众,实现了空间布局上的“全覆盖”和人大代表履职的“日常化”。
据了解,去年,荔湾区人大共组织省、市、区人大代表进社区872人次,接访选民群众4217人次,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1107件,街道难以协调解决的就转交市、区有关部门办理。其中,去年全区各人大街道工委围绕区“百梯万人党旗红书记项目”,组织联组代表开展调研、上门宣传政策、参与矛盾调处等系列活动,获得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家住金花街蟠虬街92号八楼的居民严立强因为家里没有电梯,平时下楼一趟很困难。加装电梯后,他终于可以自如地下楼遛弯。而金花街通过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行动,让街坊们的家越来越舒适,居民们舍不得搬走,即便搬走也想“常回家看看”。
建立三级代表工作平台
实现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
说到底,人大金花街道工作室的成立,也是为了把人大工作下沉到最基层,把人大代表的履职重点聚焦到发展和民生的最前沿。一些市民在长期的互动当中与人大代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成为代表履职当中的“好帮手”和“好朋友”。
渐渐地,荔湾区人大常委会再一次创新突破,建立了“民情观察员”制度,形成一张搜集社情民意的网络,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了反映诉求的渠道。如今在荔湾区,“人大街道工委—社区联络站—民情观察员”三级代表工作平台的建立,真正实现了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
在金花街,12个代表联络站就聘请了24名“民情观察员”,其中20名是退休人员。如果把社区比喻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那每一个“民情观察员”就像是遍布肌体的最小神经细胞,时刻倾听着基层的“心跳”。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在和邻里唠嗑的时候,用心收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经过整理归纳后,交给挂点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的省、市、区各级人大代表。
“民情观察员”访民生、解民忧的事例,在荔湾区的各个社区时刻发生着。家住逢源北社区的萧伯反映,附近河涌的亲水平台缺了一条铁链,担心有人会不慎落水;同一社区的“民情观察员”了解到社区一旧楼宇加装电梯的工程中出了施工问题,耀华社区居民反映西城坊20号的大树树根已经“刺”破地面,容易绊倒路人……这些事情已迅速通过联络站传递给人大代表,促成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未来:提高街道人大工作水平
人大街道工作室的成立,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人大工作的新途径。“人大街道工委—社区联络站—民情观察员”三级代表工作平台的建立,极大丰富了人大监督的内容,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人大代表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人大监督向基层进一步延伸和深化。
未来,荔湾区人大将不断提高街道人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特别是在代表接待问题解决率方面,提升人大的监督力度。
“民生无小事。如果一批社区小事没有得到及时跟踪解决,选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信任度就会降低,向代表反映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打折扣。”荔湾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荔湾区人大常委会将加大督办力度,细化办理人大建议的考核指标,使相关单位解决问题时更加主动,处理问题更加制度化,提高代表接待问题的解决率。
新闻推荐
老人们在饭堂内用餐,其乐融融。长者饭堂环境干净整洁。长者饭堂的菜式每天不同,荤素合理搭配。每天中午,在荔湾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