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诈骗花样多 民警教你见招拆招

增城日报 2019-07-08 10:57

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

本报讯 (记者陈焱欢 通讯员增公宣)目前,2019年高考进入招生录取阶段。增城区警方提醒,此时至新生入学前,高考招生诈骗案件将进入多发期。面对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那家长和考生们该如何来预防呢?民警教你见招拆招。

咨询有陷阱——套信息

诈骗手段

诸多培训机构、教育机构打着免费咨询的旗号,索取考生及家长的相关信息,一来是自己使用,二来是用于贩卖,为诈骗分子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防范建议

一是相关问题咨询应多询问自己校内老师,尽量避免在外面预留自己的信息;

二是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绝不在陌生网站留下个人信息,培训机构、教育机构的信息登记也要留个心眼。

上大学不是“梦”——套钱财

诈骗手段

(一)“内部指标”为你留。不法分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有“内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点招”等名额,称有办法“低分高录”,或争取到特长生加分,让“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或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等,以此要求考生及家长给予所谓的“公关费”从而实施诈骗。警方提醒,考生及家长应以权威部门(省教育考试院、教育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等)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认准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

(二)分不够,钱来凑。不法分子谎称其教育部门“有人”“有关系”,可以直接在后台篡改考试分数,只要肯花钱,就能上重点,分数还没公布就有机会低分换高分,也可以让成绩原地拔高一个档。高考无论是改卷成绩还是招录程序都是合法、公开、透明的,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遇到录取过程中出现疑难问题,一旦谈到花钱解决一定不要相信。

(三)艺术人生新起点。艺术类招生种类繁多,投档排序规则和操作程序复杂,加上省外艺术类招生计划要根据生源情况在全国范围进行调整,致使录取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些不法分子抓住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利用录取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从中运作“帮忙搞定”,或以“不交钱就不录取”“不交钱就退档”威胁考生和家长,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防范建议

骗子打着上大学不成问题的旗号,直接通过各类理由实施诈骗,最后目的自然就是考生及家长口袋中的钱财。而现实中的诈骗手段也远远不止以上几类,广大考生及家长也要捂紧口袋、多加防范!

录取有门道——套生源

诈骗手段

(一)混淆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故意混淆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一些骗子利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大众化、多元化发展形势,把普通高等学校与现在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混淆。比如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上名牌院校,从而套取生源。考生入学后才知道,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

(二)录取通知书提前到。部分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相应的教育机构,会在高考志愿填写完毕之后通过信件发送录取通知书,混淆考生视听之后,让考生误入学院,甚至是错过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考的录取。

防范建议

骗子利用考生及家长心理,故意混淆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考生及家长应通过官方途径核实院校的真实情况,了解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如有条件可以实地去进行考察、咨询,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登录广东省市教育部门公布的正规渠道查询录取信息,或登录报考学校查询学校的新生录取名单,切莫轻信口头承诺、及时识破谎言。

警方提醒:走正规程序是最有效的“防骗术”

每到高考结束,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也开始蠢蠢欲动,手段翻新编织各种“招生骗局”,准备向家长和考生诈骗钱财。分析各种“招生骗局”可见,其实骗术并不高明,只不过是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迫心理,一步一步地将谎言演下去。民警表示,避免“招生骗局”也并不复杂,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走旁门左道,按照正规的高考录取程序走。广大考生及家长朋友遇到招生疑难问题,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核实,不要轻易将考生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交予他人,也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面对骗局要见招拆招,保持警惕,避免入坑;遭遇招生诈骗,要及时向招生机构和公安机关举报,维护合法权益。

此外,每年新生招录季,还有不少诈骗分子会在此期间,冒充教育部门、学校、基金会等工作人员,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教育退费等为名,引诱学生及家长上当受骗。民警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所有资助项目均不要求学生预先交纳任何费用,不要求在ATM机或网上进行任何操作。

新闻推荐

以“荔”会友 把幸福带回家 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幸福田园举行分会场活动

巨型蔬菜造型揭幕。本报讯(记者黄丽萍/文孙毅强/摄)7月5日,2019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最后一站分会场活动在广州增城世界幸福田...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