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粤剧新局面南都记者采访专业粤剧研究者,对大湾区粤剧发展进行深入报道
[摘要]南都记者采访专业粤剧研究者,对大湾区粤剧发展进行深入报道
南都记者冯宙锋摄
粤剧,一直以来,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2009年10月,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粤剧焕发新的生命力。
粤剧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融合发展的传统。从1920年开始,粤剧艺人遍布广州、香港、澳门等大城市,粤剧大老倌们常常往返三地,因很难分得清是来自哪里的戏班,被戏迷统称省港班。这是粤剧作为文化凝聚力的体现。
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指出,广州和香港两地的八和会馆,是两地粤剧界情谊深切的见证。19世纪末,八和会馆在广州荔湾区落成,后来逐渐向香港、海外发展,香港后来也建了八和会馆。发展到现代,香港粤剧和内地的演出往来,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国红豆》执行副主编罗丽介绍,内地粤剧团去香港演出非常频繁,除了整本的剧目演出,还有折子戏专场等形式多样。此外,还有不少演员以私人身份参加港澳两地的民间演出活动。
6月24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湾区花正开—————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整合粤港澳三地文化和演艺资源,共推出100多项活动,以粤剧粤曲为代表的岭南非遗节目是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在开幕式上,粤剧联唱《梨园春色》是精彩节目之一。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粤剧艺术家们共同参与了这次演出。
详见A10-A11
新闻推荐
十一号线梓元岗站保住了 六号线沙河站也解决征地补偿问题 未来可换乘十一号线
梓元岗拆迁现场“白云时事”供图去年11月,本报独家报道地铁十一号线梓元岗站因为拆迁迟迟无法完成,地铁集团研究取消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