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抱你吗,宝贝?

信息时报 2019-06-29 01:03

上周末,广州接二连三出现了几则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这些“离家”的孩子,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有的是因为和父母出现争执……不少人在关注寻找孩子的同时,也在反思,如果父母若有给孩子更多关注,哪怕多做些小动作,比如拥抱孩子之类的动作的话,是不是孩子就会放下“离家”的念头呢?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古晓彤 蔡晓素 温倩茵 通讯员 谢智菲

大多家长认为应该多拥抱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生需要父母的拥抱,尤其是在伤心难过的时候,父母的拥抱能安抚孩子的心,给予温暖和关怀。

来自海珠区的林女士,她女儿就读宝玉直小学四年级。她认为父母的拥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爱的鼓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宋先生也表示,拥抱是一种亲密关系的体现,无论孩子处于哪一个年龄阶段,父母的拥抱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方法,所以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拥抱孩子。

来自海珠的宋先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大女儿今年已经高三,小儿子才刚上幼儿园。他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的拥抱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孩子年幼时期对父母的依赖,一般是在读小学之前,这时候的孩子容易通过哭闹来获取父母的关注或者发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拥抱更多是在表达对孩子关注,能给孩子安全感,通俗一点讲就是“哄”。而对于少年时期的孩子,比如小学五六年级,甚至是孩子读了中学,父母的拥抱会变少,而拥抱背后的意义也会更加丰富。“比如我会在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给她拥抱,用来表达对女儿的祝贺,也会在她一些人生的重要时刻拥抱她,希望给她鼓励和支持。”

孩子越大拥抱会渐渐变少

不少爸妈透露,当孩子越来越大,拥抱会渐渐变少。越秀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儿子上了小学,父母比较少拥抱他。

赵妈妈表示,她儿子今年读五年级,是一个小小男子汉了,在一起拥抱的次数相对较少。“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以前会因为成绩退步一点就不开心、闹情绪,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跟孩子谈心,过程中也会紧紧地拥抱着他,每次他都能冷静下来缓和坏情绪。”赵妈妈说。

在赵妈妈的记忆里,不管儿子开心还是难过,她总会及时地给他一个拥抱,这让他感到很有安全,她丈夫则很少拥抱他,在儿子眼中,爸爸比较严肃、严格,这让他感觉有些害怕。

不过,她始终认为,无论儿子的性格有多乐观坚强,当受委屈、挫折时,他也还是想父母抱一抱,安慰和鼓励一下他的。

女生比男生更主动求抱

“我女儿感情比较细腻,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跟爸爸的关系尤为亲近,无论开心还是难过,她都会主动去拥抱她爸爸,分享自己的喜悦或者寻求安慰。”番禺仲元实验学校家长陈妈妈表示,女儿今年读二年级,虽然不会像幼儿那样成天撒娇拥抱,但她依然渴望与父母拥抱传达爱意。

“她刚刚在一个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上台前她显得紧张,我二话不说抱了她一下,为她加油鼓劲;演讲比赛结束后,她激动地冲下舞台,我紧紧地拥抱着告诉她表现得很棒。那一刻,她能感受到我的喜悦和骄傲的。”陈妈妈说,拥抱是互相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不要因为孩子逐渐长大变得不好意思,任何时候孩子都需要父母爱的拥抱。

李先生觉得:“对于男孩子,如果父母经常拥抱,担心会给让孩子性格变得没有那么坚强,所以一般孩子哭闹,我也很少马上就去拥抱他,而是让他自己平复情绪。而如果儿子生病的时候哭闹,一般我会去拥抱,给孩子关心,毕竟生病的时候孩子比较脆弱,更希望父母子在身边关心他。”

拥抱有各种各样的作用

父母们表示,当孩子失意时,他们会更多地拥抱孩子。“我孩子在发火、愤怒、生气时,身体是紧绷的,如果这个时候抱着他,你会感受到他身体和情绪的状态,当拥抱足够时间,孩子的身体会渐渐放松。”张女士表示,与其用言语来安慰开导,孩子更需要温暖的怀抱,父母的拥抱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甜蜜的情感,也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李先生也表示,如果遇到学业上的压力,父母在给孩子拥抱,能鼓励孩子克服压力。“毕竟大人在失败时,也很希望有人能给个拥抱鼓励一下的,何况是孩子。”

林女士在孩子参加比赛或者考试时,都会给她爱的拥抱,希望能让女儿感受到父母对她的鼓励和支持,更希望她对自己有信心。在孩子面临压力时,“比如女儿和同学闹小矛盾,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我都会先抱她一些,在慢慢开解她。”

心理专家:

给予孩子关注,

不是一抱能解?

白云心理医院临床心理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佳表示,给予孩子关注和归属感,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一“抱”就能解决的。

孩子从婴儿时便天生渴求父母给予他拥抱,他们天然地有一个心理动机,希望父母给予他足够多的抚触抚摸。一旦这个动机达成后,他们会推开父母自己去探索世界,父母也要观察到这个变化,和他和平共处,给予一定成长空间。

孩提时的经历会使孩子成长为不同类型的依恋人格:

如果在孩提时代,总是有照看人常常陪在身边,并且总是可以满足需求,孩子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

但是如果照看的人在需要的时候离你而去,孩子可能会发展成为回避依恋型,会逐步学着独立,在感情上与他人保持距离。

而如果孩子感到照看的人不是总能满足需要,可能会形成矛盾依恋型,孩子会一直缠着或不停监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确保他们不会离开。

那些在幼儿时期被看护人以某种方式伤害的人会形成混乱依恋型,他们害怕与他人亲近,甚至出现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如果孩子发展成安全依恋型人格,整个家庭在孩子成长以来形成了温馨相处的气氛,拥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促进亲子感情。但是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本身并不十分亲密,有一定距离感,拥抱就会变得尴尬,效果不好,这个时候,陈佳医生更推荐家长借助用语言沟通这个心理桥梁抵达孩子的内心。“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一定心理界限,需要一定身体空间,拥抱不一定是最佳的表达家长对他关注的方法,用语言传递担忧、恐惧的情绪更合适。”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眼神、身体、言语方面传达对孩子的关注。例如,放学后回家,家长有没有“正视”他,是否看到他回家,看到他在做什么?家长的“身体”是面对孩子,还是侧对他,或者背对他?在言语交谈上,语气是打压、贬低、愤怒的;还是温和、鼓励,充满关注的?这些都会让孩子有不同的“被关注”感受,从而对家庭产生归属感,而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轻言离家出走。

新闻推荐

力美健正佳店停业 会员费只转不退?6月30日租赁到期,有会员称一个月前仍降价推销办卡

6月30日租赁到期,有会员称一个月前仍降价推销办卡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