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绿心” 格局升级 海珠湿地景观品质提升工程招标 将打造国际级湿地
据介绍,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海珠区古称“江南洲”,位于广州市的中部,是由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一个岛区,四面环江,是广州老四区当中唯一集江、涌、林、园为一体的生态区。
海珠区四面环水,由西向东流淌的珠江前、后航道将其包围。水系分为琶洲岛片、共和围片、石榴岗河南部片、石榴岗河北部片、北濠涌-石溪涌片及独立河涌片共6片,通过连通和梳理水系构成海珠区“六环七线”格局,构成水系的整个骨架,形成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水系格局“会展-湖泊—河涌—果林镶嵌复合湿地-氧吧区”的大型水网系统。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北面琶洲会展,南望大学城,东临国际生物岛,西跨城市新中轴,总面积约1100公顷,被誉为广州“绿心”。
海珠湿地景观品质提升规模约110万平方米,范围涵盖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海珠湿地二期的部分片区。根据《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总体规划》的内容,将本次设计范围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分区,分别是水敏性系统恢复区、垛基果林生态修复区、都市田园湿地恢复区。
海珠湿地一期为“花与洲”二期为“林与鸟”
海珠湖定位为“水与城”,是城市中轴线的生态焦点,拥有海珠湿地最大的水域面积,围绕795亩的生态中心湖打造花海、湖光、塔影、鸟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城共荣的城市开放公共空间。
海珠湿地一期为“花与洲”,其传承海珠区“花洲”的历史名片,结合一期花溪、果岛、洲水萦绕,蜿蜒深邃、柳暗花明等的湿地特征,结合紧邻的湿地花卉苗圃,以花为主题,通过湿地花卉在不同湿地空间的利用与展示,突出海珠湿地的花洲形象。海珠湿地二期为“林与鸟”,其位于三角洲河口、河流湿地区域,水渠纵横,果林成片,垛基果林湿地特征突出,提升重点通过鸟类等动植物生境的恢复重建,打造海珠湿地保护利用的大自然学校。
按照设想,2019年6月~2020年6月完成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工作;2020年7月~2020年12月完成项目绿化养护及竣工工作。其中,海珠湖园林景观品质提升(改造面积约122651平方米),包括海珠湖北门(门户景观提升)、十香花海及海珠湖其他区域园林景观品质提升。
海珠湿地一期园林景观品质提升(改造面积约128844平方米),包括一期北门(门户景观提升)、兰溪、杉林水岸、大地花毯、生境漫湾。
海珠湿地二期园林景观品质提升(改造面积约254409平方米),包括明镜湖、海珠湿地二期园路沿线景观品质提升。
此外,海珠湿地配套服务设施品质提升,包括部分标识系统(如标志牌、科普牌等)、部分垃圾桶的清拆更新和新增坐凳、桌椅组合、部分栏杆更新等。
重建生态系统
“我们还为昆虫搭建旅馆”,海珠区湿地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湿地还通过“废材”循环利用,化腐朽为神奇。用木头、树枝、稻草等搭建形态各异的生态塔,形成“昆虫旅馆”,吸引不同动物在不同材质的塔中栖息。
据了解,海珠湿地借鉴农耕生态智慧,恢复垛基果林湿地。注重林相保护,以生态系统整体设计为根本,以岭南特色湿地建设为平台,以现代生态工程技术为支撑,在保留传统果基形态的基础上,打造多功能、典型性垛基果林湿地,以达到净化水质、维育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多项生态服务功能。
海珠湿地区有关部门通过建设小微湿地群,提升生物多样性。在湿地边界以及内部道路周边区域,结合地形恢复包括雨水花园、暴雨花园、生物沟、生物洼地、树池洼地、下凹式绿地、青蛙塘、蜻蜓塘等水敏性小微湿地,发挥其对雨洪管理、公园地表径流污染的净化功能,保证湿地水体环境质量健康;同时,这些小微湿地又是青蛙、水生昆虫、甚至小型鱼类栖息的小微生境,大大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
通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鸟类种类及种群数量均逐年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上升。鸟类从2012年的72种增加到目前的177种。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高镛舒通讯员赵雪峰报道6月15日,广州市河长办根据群众举报线索,联合海珠区河长办、区水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