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番禺曾是野生大象生活之区
但在古代世界,象牙却是一种世界性的商品,和包括各种珍禽异兽在内的自然物产一样,经由海陆的网络运输到各地。
在欧洲的博物馆和宫殿中,我们能看到大量的象牙制品,比如小雕刻挂件、匕首手柄,甚至有用象牙装饰的宝座。在南越王赵眜的墓中,也有5支扎在一起,牙体粗壮,长达120厘米左右的非洲象牙。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西方人也曾经大量制作象牙器物
过去几千年来,象牙制品由于象征洁白、高贵,而备受富人阶层推崇。欧洲的象牙大多数来自于非洲、南亚。在希腊,象牙常常配合镀金使用,大多数雕刻形象为希腊神话的神祗形象,比如雅典娜等。今天的西非国家科特迪瓦,国名源自法语,直译就是“象牙海岸”,也是因为这里曾经盛产作为商品的象牙。在一些欧洲早期航海家的记述中,我们常能看到他们用欧洲生产的小物件,与非洲原住民交换包括象牙在内的各种土特产的描写。
古代象牙的用途很广泛,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象牙杯3件。象牙和犀角也可制作印章,并且和古代礼制相关,如《续汉书·舆服下》:“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
广州南越王墓是出土象牙器及其残件比较集中的墓葬。据发掘报告《西汉南越王墓》中的《器物登记总表》记录,“象牙及其他”一类中,象牙器及其残件包括象牙算筹、印章、卮、筒、饰物、饰片、棋子以及原支象牙等。部分器物的数量还很大,如象牙算筹多达200件。除了前室和后藏室没有发现象牙和象牙制品外,其他墓室均有出土。可见当时南越地区有珍视象牙和以之为器的风气。
文博学者李穗梅指出,在史书里象牙常常被与犀角并列,“但在明代以前,犀角仅作为药材而使用,几乎不用来制作工艺品。象牙则不同,因其质细腻、温润且典雅,早在旧石器时期,已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迄今发现最早的象牙制品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在距今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象牙梳、筒、珠等。1976年出土了商晚期(3000多年前)的象牙觥,其饰制仿青铜器,相当繁复精致。”
岭南的象牙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佛山市澜石河宕旧墟墓葬中,就有两座墓随葬有象牙器。其中一墓葬中的人骨,右手腕上佩戴有象牙环一件和一件象牙头饰,另一墓葬则有一对制作精美、薄如蛋壳、光泽润滑的束腰象牙筒,置放在墓主人的头顶。李穗梅认为,从其放置位置和用途推测,可称之为象牙冠,“岭南史前墓葬未见过此等精致的象牙饰物随葬品。这是岭南地区象牙雕刻的原始形态。”
岭南曾是象牙集散地
作为珍贵之物的象牙,来源主要有二:
一是中国本地产。史书记载古代中国产象,而岭南温润气候更适合大象的生长。许慎《说文解字》曰“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在汉代,南越人还将捕获后的大象加以驯化,在接待汉使者时,“楼前设舞象。曲动乐作,倡优引入一象,以金羁络首,锦檐垂身,随拍腾踏,动头摇尾,皆合节奏”。
著名历史地理学者曾昭璇曾指出,中国象的分布区向南退缩非常明显。在《孟子》中还有记载:“周公相武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晋文公重耳回国时也对楚王说:“羽、毛、齿、革,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山海经》中记载岷山“其兽多犀、象”,这些都说明秦岭山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仍有象分布。
但秦汉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象已经仅在南方,甚至是热带地区才有分布了。珠江三角洲古代为沼泽平原,每年洪水泛滥,平原积水成为沼泽。低地芦苇丛生,丘陵地上又林木繁茂,正是喜水的象群的生活环境。今天平原中也发现不少象骨化石。汉晋以后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广东产象的记载,如南朝宋王韶之《始兴记》即说“扫水口有长洲,洲广十里,平林蔚然,有群象、野牛”。即是粤北象群的记录。唐代象的记录更加详尽,《岭表录异》称“广之属郡潮、振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胞,尤堪作炙”。这说明象在当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是本地人餐桌上的美味。宋代象群在南方各地分布仍广。除阳山、始兴的粤北山区,在西江谷地也有不少,粤东、闽南山地亦有象群分布。十万大山象群,经1385年“命南通侯率兵二万驱捕”才灭绝。珠江三角洲也出土过汉代的象头半化石以及唐、宋时代的象骨。当然,在象群逐渐向南退缩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来源则是进口。《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动物遗骸的鉴定》认为,出土于西耳室的原支象牙“与现生非洲象较为接近,而与现生亚洲象区别较明显。现生亚洲象仅雄性具象牙,而且象牙通常较纤细;非洲象则雌雄两性均具有象牙,雄性象牙较大而粗壮,雌性象牙较小而纤细……但因标本保存不佳,故尚难确定其种名。”李穗梅指出,这说明南越国时期与非洲有一定的交往。另外,当时的东南亚、南亚一带也向番禺输入犀、象等珍贵物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与大象不同,犀牛产自东南亚、印度和亚洲,岭南所无,所以犀角纯为外域之物。
无论是本地产还是从国外输入,岭南都曾是象牙集散地。
为了节俭古人用木象牙、陶象牙替代
实际上,除了真正的象牙,广东以及周边地区发现的象牙模型也不少。比如,1960年,广东省广州市1153号西汉墓中出土陶质象牙5件、陶质犀角4件;1134号西汉墓出土陶质犀角15件;3009号东汉墓出土陶质犀角2件。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西汉墓339号竹笥内出土木犀角13件、木象牙8件。1993年,长沙市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出土木象牙、木犀角。马王堆1号墓发掘者指出:“这些木犀角和木象牙,也都是明器。简292提到"木文犀角、象齿一笥",应即指此。”可见,这些陶质或木质象牙、犀角都应该是明器。
为何两汉墓葬(尤其是西汉墓葬)中会出现这么多的明器象牙、犀角呢?考古学者罗小华指出,自然是因为它们在古代是和金玉一样珍贵的奢侈品。如《战国策》记载:“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淮南子》记载:“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罗小华指出,考古发掘出土的木质或陶质象牙、犀角,应该就是古人珍视象牙、犀角行为的遗留。而这些墓葬之所以用明器来替代实物,应该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西汉初期,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文帝厉行节俭,就随葬品的类别下了禁令,致使一些贵族不敢以实物随葬,而以木、陶制成象牙、犀角来替代。这与以木俑或陶俑来代替活人殉葬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杜娟通讯员赵雪峰)昨日,广州市河长办公布最新一期的全市河长履职情况,其中3名河长因存在履职情况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