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中埋首匠心雕龙头
张伟潮在黄埔下沙村的祠堂里开设了一个工作室。走进工作室,刻刀、锉子、锤头等各种工具琳琅满目,木材、木料也随处可见。这些木材,在经历过数千下的着力雕琢后,化身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随后,这些“龙头”将被装上龙船,去发扬拼搏奋斗、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
张伟潮从小喜欢龙船。还在读小学,他便一直琢磨着龙船上那个活灵活现的“龙头”是怎么雕出来的,他从当木匠的爸爸那里找来了材料和工具,照着早已印入脑海中的龙船模样,一刀一笔地雕刻出一艘龙船模型,甚至还顺利地卖了出去,这令家人非常惊奇。
随后的十年时间里,张伟潮的手中“游”出了上百只小龙船,渐渐声名鹊起。2010年,他还曾在一个半月时间内帮海珠仑头村完成了3个龙头,从此声名大噪。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众款”是很多村落共同拥有的“龙头”风格。而过去十几年,各村的“龙头”又变得愈加相似,甚至有的“龙头”都是一个模样,毫无特色,这让张伟潮很痛心。
他希望重拾广州村落的传统“龙头”造型文化,他坚持根据每个村的传统文化特色进行设计,也会把一些新的元素融入龙头的设计中,让每个村的龙头更有特色。他还会问清楚龙舟的用途,从而决定“龙”的表情:竞技用船要显得进取、威风甚至凶猛,巡游用船则要柔和一些。
据悉,像张伟潮这样专职专业做个性化“龙头”定制的“80后”年轻人,如今在广州几乎找不到第二个。经常会有村民过来跟他讨论一番新“龙头”的设计,力求让自己村的“龙头”别具风格。在传统的雕刻技艺中,“龙”的眼睫毛可能用颜色勾出来可以了,但偏偏张伟潮就能把它雕刻出来,这样更生动而有灵气,每条“龙”的神态也都会有所不同。正是这些对细节的创新与追求,让他雕刻的“龙头”受到更多年轻村民的欢迎。
张伟潮不仅用刻刀传承龙船文化,他还成立了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推广传统龙舟文化。如今端午临近,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车陂涌训练划龙舟备战端午龙舟赛。
龙船激浪,业余赛聚天下龙友;传承技艺,弘扬岭南工匠精神。这些年,张伟潮一直在坚守,也一直在创新,他专注、精确、追求极致。他就是时代呼唤的“龙头”工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曾卫康)记者昨日从广州市海珠区有关部门获悉,近日,海珠区与广州联通签订《5G智慧政务框架合作协议书...